泥土·生活·味
——揭小华的人生与艺术(节选)
文丨封治国
恩师揭小华先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65岁。作为南丰美术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及人生总能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与讨论。
揭小华先生1956年出生于江西省南丰县,父母均为果园大队的桔农,家境贫寒。揭小华的童年与众多农家子女无异,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早早学会了各种农活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唯一不同的是,揭小华很早便展现出对美术的强烈兴趣及出色禀赋,小学图画本被画满了五角星、人物、动物、农具等各种图案。劳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便是在家中画画。“文革”开始后,揭小华被迫辍学到农村劳动。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貌不惊人的桔农子弟会在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由于早年辍学,揭小华在恢复高考后因文化底子薄弱未能考入高等院校。1979年,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前往江西省文艺学校学习深造。在这里,他得以结识著名连环画家丁世弼先生。丁世弼注重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母题与灵感,他十分器重这位来自南丰的青年学生,在丁世弼等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下,揭小华的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由此进一步坚定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苦难造就了揭小华,也培养了他对劳动生活高度的敏感和自觉,他熟悉所有的乡村农活,熟悉桔城的一切手工劳作。作为桔农,他是蜜桔种植的行家里手,深谙桔树的品性和生长规律。他可以娴熟地磨豆腐、发豆芽,也擅长养猪、割鱼草、制作豆腐皮;他熟悉铁匠、银匠、竹篾匠、泥炉匠的手工流程,也熟悉南丰的傩班、戏班以及傩面具雕刻艺术,对县城及各乡镇的明清古建筑亦烂熟于胸,堪称一部南丰乡土生活的活字典和百科全书。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而“生活”在他的笔下被表现得最为朴素,也最有生气、最富精神。
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揭小华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1986年,他以《新书》获得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1998年,《傩舞面具》获“华中地区邮票创作展”二等奖。这期间,他还受命为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及中国舞蹈家协会所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创作插图,他以四年之功,独立承担了江西地区傩舞的绘制工作。工作结束后不久,他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并得到高冠华、姚有多、张立辰、姚鸣京、戴顺智、田黎明等诸多艺术家的指点。在中央美院,揭小华以一批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品创作赢得了国画界的关注,他把数十年南丰生活的积累转换为笔墨语言。
今天,老师数十年艺术创作的成果均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乡土气息,而它也正是老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吟诗五十载,成此一名难。谁念旴江上,临风怀谢公。”——谨以此文纪念我的恩师揭小华先生。
封治国
2022年10月4日于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揭小华简介
揭小华(1956一2021)
江西南丰人,毕业于江西省文艺学校,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班。原南丰县博物馆馆长,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原当代中国重彩画研究院副院长、九州书画院荣誉院长、名人翰墨书画院荣誉院长;亚太文化艺术协会顾问,海内外书画艺术家联谊会荣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曾任抚州市美协副主席,南丰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品曾获“海峡两岸当代名家书画展”金奖、文化部第六届、第八届“群星奖”,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并获奖。多年来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南丰傩舞傩面具明星片》等丛书、著作进行艺术创作,为江西傩文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曾创作“曾巩及其家族组画”,被南丰县博物馆(曾巩纪念馆)永久收藏。应邀创作《王安石像》《临川四梦工笔画长卷》《五百罗汉》《抚州五十二俊士白描长卷》等作品,被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抚州拟岘台、北京艺术博物馆等重要场馆及寺观永久收藏。其他作品如《抚州名人工笔国画长卷》《白描十八罗汉长卷》均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曾担纲历届“南丰县蜜橘文化节”美术设计工作。为南丰美术发展及美术教育贡献突出。
编辑:王文慧,美术学院校团委新媒体运营中心李锟
审核:熊吉生 高志标 胡园慧
http://www.dxsbao.com/news/5283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