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简单,做起来还挺难的!”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在本学期开设的“手造温州——温州传统特色手工艺品制作” 劳动教育公选课的课堂上很多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11月4日,“手造温州”课堂迎来了第一位手工艺人——瑞安古法艾条制作工艺传承人阮朝君老师。
“采摘宽大、肉叶厚、香味浓的艾叶,进行晾晒,再用石臼捣碎,然后再经碾压船碾成粉状后制成艾绒粉,最后放桑皮纸经传统艾条机包扎而成艾条。”在课堂上,阮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艾条的制作流程。阮老师还特别强调,只有这种秉承古法、延用古训的传统工艺制作,才能最大限度保留艾原有的功效价值。
然后,阮老师现场指导同学们利用传统工具制作艾条。“我一共做了两次,第一次艾绒放的太多,压艾条机时用到力度不够,最后做出来的艾条都散开了”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薛锦霞同学说。 “看似简单,内有大乾坤。看似一根简单的包裹艾条,真正动手做起来也并不容易。”传统艾条制作工艺中艾绒包裹的量、压挤的力度都考验着同学们的耐心和细心。
11月11日,“手造温州”课堂迎来了第二位手工艺人——乐清米塑工艺传承人郑小红老师。“九月九,登糕送娘舅。九月九吃要登糕,这是我们乐清人的民俗乐事。……”上课一开始,郑小红老师就十分风趣幽默地讲述了“红糖糕”和“白年糕”的民俗趣事和在四时八节、结婚礼俗中的造型特点。美味触动味蕾,郑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带来的自家手工红糖糕。
饱了眼福、耳福、口福之后,郑小红老师教同学们用米塑技艺做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要均匀发力,把皱巴巴的地方揉在一起,尽量让年糕没有裂痕,不能揉得像土豆一样,要像这样,千年的夜明珠一般光滑……”郑小红老师耐心地讲解着米塑工艺制作柿子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揉、捏、掐、剪、刻、挑……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讲解,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细致耐心地捏塑,一件完整的“柿子”作品终于制作成形。
“手造温州”这门劳动实践课将温州地方特色手工艺制作引进课堂,实现了民俗文化熏陶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传统手工技艺习得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结合。同学们通过这门课不仅了解了温州传统手工艺的门类、技艺特色及其背后的民俗故事,还可以习得3~4门温州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基本技能。
“可以吃,可以看,可以做,这门课真的挺有意思的!”有意思课堂还将继续,接下来,温州传统手工艺人还将带领同学们继续学习彩泥塑、发绣、吹糖人等传统技艺。
http://www.dxsbao.com/news/5283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