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美院整体的学术研究氛围,增强美院师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提供跨专业深入交流的平台。美院溪岸讲座在“溪岸名师讲堂”和“溪岸博士讲坛”系列之外,特增设“溪岸艺术沙龙”板块。“艺术沙龙”主要邀请在创作实践方面富有经验的艺术家展开对话交流。2023年5月19日,“溪岸艺术沙龙”第一期,主题为“构建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中国式现代化品格”,有幸邀请到美术学院夏学兵、安瑾琳、欧阳卓才、程国亮、刘文辉五位艺术家进行分享和交流。五位艺术家在主题性创作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心得,在这次沙龙活动中他们分享了创作背后的一些曲折经历和切身体会,并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交流。
主持人:自2005年以来,文化部多次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史诗性的高水平作品,可以说现在是主题性创作的高峰时代。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这方面已经累积了众多优秀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学院去年还成立了国家重大题材绘画创作中心。本次沙龙的主题即是关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经验分享,讨论如何进一步构建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如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美术作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次沙龙,我们有幸邀请到学院的五位艺术家,刚好集齐了国、油、版、雕四个专业方向,他们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都有很多实践经验。首先,有请夏学兵老师来谈一谈他的想法。
夏学兵 雕塑
感谢主持人的邀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关于国家主题性创作方面,我有三个方面想和大家分享:一是主题性与民族品格;二是图像叙事与中国式现代化;三是视觉语言与造型语言的中国品格,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又有融合。
这幅画以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军为题材,表现红军在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之后的情景。现在所呈现的应该是第五稿。在构图上以三条斜线为大致取势,参考了巴洛克雕塑造型风格的一些方式,希望能整体呈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在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图像叙事事的方式和现实主义雕塑的表现方法,人们熟悉的服装、道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人物的身份。这种方式历史上也常被人们用,如《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以及运输的船只,一看就是我们中国式的东西,它不是希腊式也不是埃及式。我们用主题性、革命性、民族性的题材来构建中国的视觉图像,熟悉掌握表现对象的图像特点是很重要的
这是围绕“剿匪反霸”题材而做的命题创作。在表现人物对象的选择上,我采用了两个战士、一个土匪和一个恶霸的形象。构图上运用了交叉的关系来表达。在图像特征的选取上,利用了一些器物,比如枪、长袍马褂的服装,我们一看便知道是中国式的服饰。雕塑造型构图和塑造方法和技术、选择时我会一直考虑如何让道具、服饰以及枪械与人物之间相互呼应,更加吻合创作主题,富有时代情境感。
这幅是关于南昌起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艺术家都画过这个题材,雕塑也有很多表现这个题材的,但是每个艺术家呈现重大历史题材时他们的表现方式又都有所不同。在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如何去表现、如何去驾驭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历史的真实和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表现的真实不一样。这幅作品表现的是起义之前的情景,显然,这是虚构的场景,是艺术家自己心目中想要表现的革命现实主题性创作。在历史的维度里,我们尽可能从创作的角度,个人的维度,去理解、关注、诠释历史。但在不断发展的时间维度中,艺术在重构历史的视觉中往往比再现历史的细节更为有价值和意义。这个雕塑士兵手上拿着冲锋号、手枪、马灯,脚上踩着的是国民党青天白日旗,脚边是折断的中正剑,这些都是象征、隐喻的手法。我没有选择一个动态强烈的构图,而是用了静态的,表现一切就绪,决心已下,试图呈现起义爆发前平静而又紧张的时刻。面对重大题材创作,我觉得艺术家有责任去呈现民族史诗性的东西。现代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将近几百年了,并且一直在往前推进,那我们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在艺术上有如何表现,如何反映,我个人认为,需要继续以作品来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史诗性,选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作为主题性创作来进行表达。
其实主题性创作在学术上并没有真正的定义,但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概况: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区的延安木刻,新中国美术史是以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为开端的,其目的是为了建构国家精神;到了“文革”则变得概念化了,在“三突出”模式的指导下,追求“红光亮”、“高大全”,这对艺术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受到八五新潮的影响,认为艺术一旦和主流意识形态沾边就不是艺术了,以至于现在的同学们在各自的创作上对革命历史题材都不太感兴趣。我之前看到一个说法觉得很有意思“艺术刚从政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立马又掉入了资本的漩涡中。”我发现同学对于创作有点找不到方向,但是我想说画画不要太在乎形式上的因素,不要去迎合,最重要的是抓住本心,不要受到各方面的干扰。比如现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热,然后大家都去做,这样也不行,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初心,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化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去创作是不会错的。
这幅画是典型的抗疫题材,描画2020年的解放军驰援武汉,歌颂无私奉献的人民子弟兵。在特殊时间和特别状况下,立足叙事主体使艺术发挥其社会功效,能最大化的发挥艺术对于社会的作用,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
这个是为“喜迎二十大”所作,选题是10号选题——《无人机给西藏边防战士送餐》。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呢?主要是感觉这个选题选的人可能会比较少,更容易通过评选。初一看到这个选题,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送餐对吧。如果是这样,那就太普通了,其实它的重点表现应该是题目前面的“无人机”,是中国先进的无人机技术,世界领先,可以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执行任务。后面经过多版修改,最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这张和上张是同时画的,相当于一个半月完成了两幅主题性美术创作。同样,这幅也是为“喜迎二十大”所作,时间非常紧,全天的全身心投入,画完之后,身体就不太舒服,所以在这里告诫大家,画画也要多注意休息。
这幅是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展出的,也参加过第十五届全军美展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民子弟兵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抗疫精神,还是那个观点,创作要把握时代脉搏。
大家晚上好,刚才夏院长和安老师就“主题性创作”的概念和中国式品格作了深刻的阐述,接下来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些主题性创作。这张作品是我的第一件主题性油画作品。我的创作主要以人物肖像为主,这件作品延续了我之前肖像画的样式。那年刚好是庆祝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灵感来源于电影《太行山上》。画的是一个八路军的形象,军服是找夏院长借的,模特是找的我一个学生,侧脸比较硬朗立体。画面想要突出八路军形象,所以采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代表了无数的无名英雄。为了突出主体人物,我把背景的太行山压得很低,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
这是2017年至2019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文旅部创研班”完成的油画作品,历时两年。我和吕鹏老师有幸入选该创研班并要求共同完成一个选题的创作。该项目有一百多个个题目,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党和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分田到户、精准扶贫等。我们这组分到的题目是国企改革,当时创研班老师建议我们以下岗再就业作为切入点来反应国企改革,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去了很多大型国企、纺织厂,画了很多草图,但一直没通过。
欧阳卓才老师分享鸣锣开市创作过程
后来文化部专家来帮我们解题,看过最早画的草图后就建议我们画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并以“鸣锣开市”作为切入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主要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和国企改革有一定的关系,专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敲定了选题后,我们就着手收集相关素材和资料,期间我们看了很多当时的录像和报道,还去了举行庆典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实际当时是在二楼敲锣,但为了突出“鸣锣开市”的主题和客观真实反应这一历史性事件,作品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这个作品尺幅很大,两年期间是经历过很多曲折的,草图多次推倒重来,最后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主要功劳是吕鹏老师的。
经过创研班的两年学习和创作,受益匪浅。回来后构思了一些主题性创作,比如这件《千年窑火》的草图。我们江西除了红色资源还有千年瓷都景德镇。但是后来也因为个人原因(出国访学),未能顺利完成,这当然是后话了
前面几位老师的作品都很震撼,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很大的气场,我的创作和以上几位艺术家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很少创作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这主要源于我与他们的创作成长背景不同,我大学是美术教育专业,没有像他们那样经过美院严格系统的造型训练。所以我只好扬长避短,以巧取胜,讲究四两拨千斤,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同学们带来启发与帮助。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很早就有关于版画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记录,比如唐代就有文献记载李世民在建立唐王朝后就组织创作了功臣图,挂在临烟阁,后又制成版画,以让百姓们都记住功臣的形象。但没有实物流传下来,仅有文献记载。而历史上最著名的重大历史题材版画作品要数清乾隆《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十六咏并图》(又名《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该作品是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九年传旨刊刻的一组表现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军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和回部叛乱的战争铜版画,历史记事性非常强。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作品来探讨我对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看法。
这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创作的一件版画作品。从侧面反映战争胜利来之不易,画面表现一件军服,上面有“百团大战”奖章和军功章,显然这是一位战斗英雄留下的遗物。从这件血迹斑斑、残破的衣服上可以感受到衣服主人参加战争的惨烈和他的英勇。这从侧面来表现主题性作品,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这件作品的是参加省2016—2017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专门创作的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井冈山小井村的红光医院当年的情景。作品通过了好几次的评选,进入到最后中阶段,入选为优秀作品。画面中的建筑是我党建立的第一所医院,作品用了综合版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同样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我没有去表现战场上激烈的厮杀,而是从医院院子里晾晒的伤员衣服,侧面表现我党革命的不易。
这件作品也属于主题性创作,运用水印版画的表现形式来纪念院士袁隆平先生。我特别敬佩袁隆平院士,他为中国、为世界解决了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件作品我同样避免去正面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千纸鹤进行情感的传递,因为千纸鹤代表祝福和思念。
这件作品名叫《文化经纬》,该作品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被评为进京作品。众所周知经线指竖线,纬线指横线,所以我利用“经纬”这个概念,选择用中国特有的线装书来表现我们中华文明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原来有更多的书,受制于展览对画面尺寸的限制,把一些书去掉了。画中每本都具有典型性,代表着一种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如《本草纲目》代表医学,《论语》代表儒家思想等。有趣的是画面的整个构成形式,所有书的外轮廓串起来形成蜿蜒起伏的曲线,好比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同时也十分注意画面的疏密关系与黑白节奏。
《风物志》系列的选题,是我思考中国造物审美特点的思考,所选的器物都是具有浓郁的中国审美特质,都是最为普通、常用的生活、生产器物,从中体现我们民族造物智慧和审美风范。这个题材所用的水印版画技法、方式,也是纯中国式的。在构图上,我抽去了复杂的背景,器物外是大面积的留白,将更多的细节留给观众去想象、思考。
这件作品是《江西粮食外调图》,是江西省文联安排的一个命题创作任务。创作的主题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1959—1961年全国严重缺粮期间,江西人民宁可自己少吃点也要为全国各地输送粮食等资源,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当时有三种运输方式,水运、卡车和火车,我选择表现卡运装粮准备发车的场景,因为卡车容易营造氛围,形成一种气势恢弘的画面效果。这也是我早期作画的一个特点,喜欢表现大场面。很简单一个例子,一两个人与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种量变的感受并不是说真的要画一百辆车,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让人感觉到画面的氛围,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如果没有这种氛围,江西粮食外调支援全国的壮举和气势就无法表现不出来。
这是江西省文联安排的一个命题创作任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当时创作构思时勾画的一张小稿。画面表现的是井冈山的历史,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历史原型,当时工农红军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屹立于天地之间,就像山峰一样起起伏伏,与背景连绵不断的井冈山相互呼应。在这件作品里也能看到我在创作过程中营造氛围的常用手法。后来我抽取了其中几组战士作了幅漆画,漆语言和材料介入使画面变得更加厚实,更加有力量。
这是上次全国美展的作品,画的是几个小女孩在打扫卫生之余画画、做练习的小场景。这件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从“造势”到“典型”,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我不再专注于大场面的表现和“量”的堆积,但是造势的特点还保留着。第二个是保留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趣味性同时,融入了更为微妙的细节刻画,更注重典型形象的塑造,追求作品内在的生命力。
互动环节
在对谈嘉宾各自分享完自己的创作实践之后,进入到现场互动环节,在此选择几个典型问题纪要如下:
问题1:本次题目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中国式”,一个是“现代性”,没有这两个词就是纯技术性的探讨。正是因为这两个词的切入,让话题变得非常深刻。我想请主持人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做一个解释。
主持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说法是习总书记提出来的,他在多个场合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的经验,既传承历史又融合现代文明。我把这个关键词拿出来是想讨论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该如何从自身的角度进入到这个大的话题中来。从艺术的角度思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比如我们现场的国、油、版、雕不同的方向老师们,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艺术门类,都可以、也应该进行自己独特的探索和回应。比如程老师刚刚分享的版画作品,他早先做过很多不同的版画形式,到现在主攻水印版刻,这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探索。他的《风物志》系列,绘画的审美、技法、形式都尝试采用中国式的表达方式,以及在题材上也很中国式,而现代化的一面体现在他的现代版刻技法,对水印木刻技法的改良运用,另一方面则在于现代语境,他的创作意图。他希望引起读者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思考如何让当代人、跨民族区域的观众对中国传统的事物产生共情。我认为这就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命题非常个性化的解答方案。
问题2:我想问下夏老师,怎么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赋予画面中国性、时代性?
夏学兵:这涉及到我前面讲的视觉语言和造型语言,中国画在处理空间造型与西方透视解剖完全不同,我们站在西方语境来看,这就是中国智慧。所以同学们在处理题材时选择了中国式的题材,在处理构图安排,包括节奏关系等方面,需要仔细体会。需要对中国美术的特点有深刻的掌握和理解,而这种理解又离不开对西方的理解,只有在对比的视野中才能对两者都有很好的把握。
问题3:我感觉宗教题材的画很少进入美术馆,而只能通过抽象、隐喻的方式来表现它,我自己对佛教绘画非常感兴趣,所以想问下安老师您对宗教题材美术作品进不了美术馆这件事怎么看?
安瑾林:首先要清楚一件事,并不是说宗教题材作品都进不了美术馆,而是要看你怎么去表现。比如“朝圣敦煌”展览里就有宗教佛教题材作品,敦煌表现的是文化积淀,而不是宗教性。你不能单纯去表现宗教,宣扬宗教中的教义内容,不然别人以为你是搞宗教的。我的画作中也画过佛教的故事,创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情感育人,感动别人并且有现代化的东西,宣扬的不是宗教,而是人性。
问题4:我想问下刘文辉老师在创作大尺幅作品时,如何能用“团块式”构图将画面形式处理得更好?
刘文辉:你所说的“团块式构图”是个很好的构图图式,也是现在国画界较为常用的图式,容易见效果,但是正是因为容易出效果可能会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问题。我们学习不能简单的模仿,更不能陷入某种套路之中,既要虚心学习,更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要有自己的思考,从审美的角度、生活的角度、艺术的角度去思考,从形象的选择、构图的方式等方面去思考,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探索和创造。
本场活动的讨论非常热烈,持续时间远超出原定时间。最后,在主持人的提醒下,大家不得不收住话匣子,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画下句号。嘉宾们一致认为这种沙龙的形式,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希望以此为契机,之后能举办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
(编辑:金仁英文稿整理人:付琦瑶审核:熊吉生 高志标 胡园慧美术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 张马正合)
http://www.dxsbao.com/news/5567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