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古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会实践团到达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的玉门关小方盘城遗址。与预想中有些不同的是,玉门关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雄伟壮观,只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萧瑟孤寂。放眼望去,除了关前建起的一座小型博物馆,剩下的只有一片残垣,这不禁让大家有些许失望。遥想当年,多少戍边士兵在玉门关外徘徊感慨,多少迁客骚人在玉门关前唏嘘自嘲,而如今只剩下冰冷的玉门关在沙间孤寂,在风中沉默,颇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感觉。
如果说玉门关是戈壁瑰宝,那敦煌莫高窟则可以称得上沙漠珍珠。次日上午,社会实践小队便赶到莫高窟进行实地调研。小队成员们首先观看了两场介绍莫高窟的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电影讲述了敦煌以及莫高窟的历史与现状,同时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极具代表性的窟。值得一提的是,《千年莫高》的片头用了一组对比照,真切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近一百年所遭受的损毁,令人叹惋,发人深省;《梦幻佛宫》则采用了世界先进的球型荧幕播放,使人身临其境。观赏完电影后,小队成员乘坐景区专用大巴抵达洞窟所在地,随讲解员进入了约十个洞窟进行了参观。这些洞窟中,佛像与壁画均保存得较为完好。但是在细心的观察中,大家发现洞窟中存在着墙壁被刻字、窟顶壁画脱落、佛像残损与榜题氧化等情况。在与讲解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墙壁被刻字的现象基本上是在莫高窟被保护之前所发生,而如今随着防护措施(如隔板、隔离带)的投入使用以及旅客素质的提高已经绝迹,而壁画的脱落与佛像的残损则基本是自然原因所造成,有关单位不会进行对应的修补,而是选择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对现存的壁画、佛像进行固定,防止其继续脱落,这种做法可以较为完好的保存剩下的洞窟艺术珍宝。通过观察残损的佛像手部,大家了解到莫高窟的佛像制作工艺——先用木条搭成形体框架,再用陶泥覆盖其上,制成外形,最后上色修饰。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小队成员还了解到,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但由于政权更替加之保护不当,窟内很多经书和佛像或被窃取或被骗走,流失海外。随着时代的推移,政府逐渐意识到莫高窟的文化价值,保护行为由此开展开来。莫高窟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在清朝和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主要以重新上色为主。此外,莫高窟保护单位殚精竭虑,尽可能保护莫高窟,如限制莫高窟每日最多接待游客6000人、采取网上预约与实名制购票制度;并且,考虑到莫高窟属于密闭空间,空气缺乏足够的流通,管理方还在各窟内安装了二氧化碳探测器,一旦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则立即暂停开放,以免对游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此外,敦煌莫高窟还走上了数字化保护之路,目前已有三十多个洞窟被扫描至网站《数字敦煌》:在这个网站上,人们可以全景观看石窟,也可以通过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更为真实地欣赏,这令社会实践小队成员大加赞叹。小队成员也通过网络数字模式,了解更多的洞窟的奇妙。总体而言,大家一致认为,目前莫高窟的保护措施非常完善,从保护的效果来看相当不错。
在对莫高窟的历史进行了解之后,小队成员们感触颇多,也互相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捧起一抹沙,就是一个故事;走进一洞窟,便是一段历史”。今日走进莫高窟,听着关于莫高窟的故事,小队成员感到莫高窟不仅仅是一场艺术与文化交萃的盛典,更给予世人一场爱国主义的洗礼。王道士无心的过失、斯坦因等列强的贪婪、清政府的无能……一箱箱绝世珍宝、文化瑰丽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流失海外。如果说近期上映的《战狼2》表现了如今中国的强大昌盛带给我们祖国荣誉感,那么莫高窟所经历的次次劫难就是以真真切切的代价让我们清楚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此外,清政府的所谓“保护”,却使如今安放于国内博物馆内的“幸存”文物破旧不堪;外国列强侵略,反而使窟内的文物保存完好,不过却换了个地方——在国外的陈列馆里。是该悲愤,还是该庆幸?莫高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经盛极一时,也曾经没落无闻。如今的保护与开发,虽使它重新以傲然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却也避免不了风沙的侵蚀、颜料的氧化、偶然的洞窟坍塌、壁画的自然脱落等外力因素侵扰。即使有一天,莫高窟内的文化瑰宝不复存在,但这段历史所留给世人的思考,也不会停止。
http://www.dxsbao.com/news/624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