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当代中国“百名教育名家”大讲堂】启动仪式在信阳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讲堂是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下,由信阳师范大学主办,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和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协办。大讲堂以“教育名家彪青史,强国铸魂续新篇”为主题,旨在分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名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建树和创新意识,使后学们一睹教育名家的风采,学习教育名家们的赤诚爱国情怀和教育情怀,落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启动仪式上,本次讲堂的主持人信阳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娟教授首先介绍了开展大讲堂活动的背景和初心。她认为,师范大学与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密切相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师范大学更应勇担此任。开展本次讲堂活动,分享当代中国教育名家的思想,此举不仅是对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学辉煌成就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既是我国实施铸魂强师行动的需要,也是河南建设教育强省,信阳师范大学作为一流高校建设的重大举措。
信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文鹏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堂的重大意义。他认为,本次大讲堂活动必将进一步促进当代教育名家的智慧碰撞和思想交流,推动扎根中国大地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教育学本土研究再上新台阶。他强调,信阳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全体同仁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努力为中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共同谱写中国教育强国的美好未来。
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在视频致辞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历史使命,他希望通过当代中国“百名教育名家”大讲堂系列活动,激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将师范生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当代教育名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教授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历史使命”为主题,向大家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他对于教育家精神的学习体会,鼓励教育工作者要以理想信念为底色,坚持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乐教爱生,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教育家,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教授指出,教育关乎国运兴衰与民族未来,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弘扬中国教育优秀传统的同时借鉴国际教育先进经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他希望通过大讲堂这一平台,促进国内外教育名家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把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他期待大讲堂系列活动发挥教育名家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独特魅力,激励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当代教育名家、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教授通过视频表示,信阳师范大学举办当代中国“百名教育名家”大讲堂是一项极具远见的措施,不仅汇集众多优秀教育资源,为学校师生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也将推动学校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提升学校师生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他衷心期望这个平台能够深入促进教育知识化的传承发展,激发更多教育思想,碰撞出教育改革的火花,使信阳师范大学成为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教育人才。
当代教育名家,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姜大源教授以“提升职业教育学科地位”为题作了发言分享,他介绍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和面临的现实困境,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他期待着赋予职业教育一级学科地位,并希望各位学者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构建起一个不只基于学校的范畴的教育体系。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宋晔教授在发言中率先肯定了信阳师范大学近五十年来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做出的卓越贡献。她表示,河南师范大学与信阳师范大学一样,都扎根中原大地,服务河南教育。多年来,两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指出,河南作为教育大省,建成教育强省关键在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体系,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其重要支撑,信阳师大创办本次大讲堂正是对教育政治属性、科学属性、人民属性的科学把握及对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决策的深刻领会。她表示,河南师范大学愿与信阳师范大学一道,携手并进,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蔡建东教授表示,他对当代中国“百名教育名家”大讲堂的发展充满信心,期待大讲堂能够持续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共同探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解决河南乃至全国教育实践问题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http://www.dxsbao.com/news/7184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