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韵流芳 文旅赋能:云南43项省级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云南财经大学研究小队围绕“遗韵流芳,文旅赋能”的主题,对云南43项省级非遗进行了深入调研,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新路径。
云南,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孕育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犹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特别是在“三江并流”自然奇观区域,游客在领略山河壮丽的同时,也能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纳西族的东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沉醉其中;白族的扎染技艺则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为游客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辟了新路径。
在探寻“阿诗玛”美丽传说的石林地区,彝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彝族撒尼刺绣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针法,展现了彝族妇女的巧手与智慧;撒尼大三胡的悠扬旋律则将人们带入古老的时光隧道,让人感受着彝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与此同时,彝族大三弦舞的欢快节奏与火把节的热烈氛围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非遗世界。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非遗技艺的精湛表演,还能亲身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如随着大三弦的节奏起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与彝族同胞共庆佳节。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让游客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他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旅游记忆。
玉溪地区的非遗研学体验之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花腰傣族的刺绣与织锦技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学习。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新平傣族的土陶制作工艺也以其古朴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在匠人的指导下,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土陶,感受泥土在手中变幻的奇妙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彝族烟盒舞、通海高台等非遗瑰宝也在研学体验之旅中得到了展示与传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乌铜走银作为云南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感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这项古老技艺通过将纯银融入乌黑的铜胎中,经过多道工序精心雕琢,最终呈现出黑白分明、金银闪耀的绝妙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乌铜走银制品无论是茶具、文具还是装饰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成为了游客争相收藏的珍品。花灯戏与壮族铜鼓舞等音乐类非遗项目与乌铜走银相映成趣,共同织就了云南非遗文化的绚丽图谱。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展示与传承,还带动了当地手工艺品的销售,为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小队表示,此次调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推动云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时,他们也期待这片土地上更多的非遗故事被讲述、被传承、被发扬,让云南的非遗文化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news/7239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