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而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南通大学“哲思践悟”项目团队以中国古代哲理诗为切入点,结合教育领域对AI技术的迫切需求,精心编制了《哲理诗学习手册》与《亲子共读哲理诗集》两本哲理诗配套学习手册。它们巧妙地把跨越千年的中国古代哲理诗与政治哲学课程内容相融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全学段学生打造了一把开启哲学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这本手册犹如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哲学的桥梁。它精心挑选了苏轼、朱熹等大家的经典诗作,按照朝代进行了系统分类。每一首诗都配有详细的注释、深刻的哲理剖析以及对应的教材知识点。就拿李商隐的《谒山》来说,诗中的“从来系日乏长绳”被用来阐释规律的客观性,让学生们在感受古诗韵律之美的同时,轻松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手册里还设置了“哲思解读”板块。在这里,学生能看到同一首诗在不同哲学视角下的解读。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体现了发展观,还蕴含着认识论的相关内容。
两本手册与“哲思践悟”AI服务公众号紧密相连。手册中的每一首诗都附有专属二维码,学生扫码后,就能通过“哲悟”在线AI获得更深入的解析。AI会自动生成诗句的译文,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还会推荐相关的知识点。
目前,手册已经在南通多所高中进行了试点使用,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启东东南中学的政治教师王老师评价道:“手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比如用郑燮的《竹石》讲解量变与质变,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此外,南通大学“哲思践悟”项目团队还计划在年内推出纸质版手册,并在学科网等平台上线。同时,团队还将开发AI题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个性化的练习题
每一首哲理诗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哲思践悟”项目团队希望通过这本手册,让学生在感受古诗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诗育人。
http://www.dxsbao.com/news/7261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