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党员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4月15日,文法学院教工党支部组织党员师生前往大泉村进行参观学习。此次研学聚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旱船舞,由怀梆剧团负责人李玉启和怀梆戏第五代传承人荆文泉和刘光喜担任文化向导,文法学院部分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参加。
荆文泉为党员教师们详细讲述了怀梆旱船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这项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节庆祈愿活动,最初是民众在丰收、祈雨或祭祀时跳起的民间舞蹈,用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者模拟行船姿态,象征着对生活顺遂的期盼。荆文泉强调,怀梆旱船舞的船身造型取材于黄河渡船,船娘服饰保留了清代民间服饰特征,这些细节都承载着大泉村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刘光喜着重介绍了怀梆旱船舞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演中,舞者通过“晃船步”“摇橹姿”“颠船颤”等动作模拟行船动态,身体的左右摇摆幅度与怀梆唱腔的韵律完美契合,形成“身随韵动”的独特美感。音乐部分采用“一板三眼”的板腔体结构,以板胡、唢呐为主奏乐器,配合大锣、大镲等打击乐,营造出热烈而质朴的听觉氛围。2021年,怀梆旱船舞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赋予了传承人更大的责任。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展开热烈讨论。李静结合党建工作提出,可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党建活动,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荆文泉建议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民间艺人进高校授课,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近青年。刘旭行就非遗保护的资金与人才问题提出疑问,刘光喜回应,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扶持与民间自筹,同时希望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后备力量。常淳提出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思路,大家一致认为,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能够有效扩大非遗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此次大泉村研学活动不仅为文法学院教工党支部的党员教师们搭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平台,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革命精神之间架起了桥梁。
(初审\段洁 复审\李明玉 复审\罗艳娟)
(通讯员\王新兰)
http://www.dxsbao.com/news/7269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