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代被遗忘的中专生
文/公西友抓娜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百废待新,人才急缺的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中专政策。为了更好地吸纳社会人才,中专政策制定了转户口、包分配等优厚待遇。学生一旦考上中专,就能拥有城市户口和干部身份,毕业后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高考是一个圆梦舞台,对于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意义,通过高考的检验进入大学的殿堂才能够走的更远、生活的更有意思。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是走出乡村一次难得的机遇,可是,那一代中专生,他们出类拔萃,成绩优异,却一辈子也没参加过一次高考,给很多人留下了遗憾。
中专政策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台,深深影响了那一代的学生,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跳出“农”门
农村学生考上中专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国家包分配,毕业后可到工商财、林水、医卫、师范等领域工作。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农村的青少年和家长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离开乡村到大城市里,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领取稳定的薪水,是每个农村孩子的梦想,为了跳出“农门”,很多人挤破头也要上中专。考上中专的多数人是中考中的佼佼者,成绩优越,智力拔群,“考不上中专的学生才去读高中”、“考上中专就能拥有铁饭碗”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
李华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现在她在常州房地产行政部工作。对于当年报考中专,她回忆到:“以前的话家庭条件也不是太好,考虑的是:早一点上中专,毕业就可以工作了。如果读高中的话,可能还要上大学,等待就业的时间会拉得比较长。”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李华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专。
陈林也是当年报考中专学生中的一员,初中毕业后他以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进入昆明治金工业学校学习。当时的昆明冶金工业学校的中专是冶金部培养干部的摇篮,是当时全国重点中专,录取分数线比较高。矿务局、昆钢、昆冶这些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及中层以上干部很大一部分都是冶校毕业的,包括现在还在岗的也是冶金系统的中流砥柱。
“我考上中专的时候,父母非常高兴,妈妈把她最值钱的双狮表给我了。父母单位的同事都以我为榜样教育孩子。”陈林骄傲地说到。在他模糊的记忆里,他们那届两百多个学生,考取中专的只有六个还是十个,那些考不上中专的学生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看待考上中专的学生,失落地去上高中。
陈林当时在攀枝花钢铁厂实习,面对如此庞大的厂房,高耸入云的高炉,火红的冶炼炉,他觉得读书时的生活很充实,自己以后在这大型企业工作太光荣了,对未来非常期待……
另一名中专生报考者,赵利军,怀着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梦想,进入了师范类学校。
考上中专,他们心里满心欢喜,兴奋不已,一时间踌躇满志,激情四射。
命运反转
可是,让这一代中专生没有想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学开始扩招。随着时间推移,连大学生也是一抓一大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开始增加,学历逐渐贬值,中专生的社会地位下降,中专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的道路也十分狭窄,少数中专的中专有极少几个上大学的名额,而一般的中专生没有机会考对口的大学,而且因为学历低,中专生往往没有被分配到好的工作单位去,只能从事最底层的技术工作。
李华英讲到:“我们读中专的时候,还是认真学习。但是,一些视野、很多方面的见识是有偏差、欠缺的,考虑的问题也不够长远。当时我们在中专的时候只是学一点中专基础知识,稍微有些专业知识。环境相对宽松,要求也不是太高,感觉挺浪费青春的。”
在他们毕业时,中专生们发现,所谓的中专,是农村孩子进入城市的最低门槛,这一纸文凭,将会制约他们的发展,把自己约束在基层工作,以后将少有机会接受国家最好的教育,在初中毕业后,被培养成底层技术人员。
这对陈林带来说,无非是一次打击,中专一毕业,陈林就工作了,受到政策影响,他的分工不太顺利,这时父母希望他回去,回去又不希望他到矿山上,便让他留在了市里一个小国营企业里。可是,才回去,这个厂效益就不太好了,刚报到就停产了一个月。
反观当年考不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同学,这个时候却通过高考,获得了上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的资格。这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他内心又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本身九十年代初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不景气,还是有一定思想准备。但当时,我们有的同学分到了昆明卷烟厂、红河卷烟厂等,那时卷烟厂效益没现在好,但毕竟还是有班上,有组织。所以一对比,内心很失落,很自卑。”陈林讲到。
这批当年在学习上不如自己的高中生,在三年之后,四面风光,而他们,这些当初在所有人眼中的“栋梁之才”、“学霸”,现在却落入尘埃,无比卑微。掌管命运的神,似乎对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未来之路
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基层单位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许多人选择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知道,埋怨已经没有用,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命运,才是王道。他们还是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正优秀的人不会被外界束缚,有拼搏就会有未来。
陈林才到昆明时并不容易,一个有文化的人,最起码也是助理工程师了,却为了生活,为了省房租,心里滴着血也必须做第一份导购工作,和他一个同学住在化妆品仓库里,大冬天的,冻病,发高烧。每想起这些,他就觉得艰辛。
但是,在那些最艰苦的日子里,陈林没有抱怨生活,就此沉沦,相反的,他选择坦然接受现实,努力改变现状。
虽然有些失落,但是经过这些年打拼,陈林考上了会计师,驻军财务部。他觉得自己与那些上了大学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小,而且有时候反而会觉得他们在体制内生活工作惯了,思想比较保守,同学聚会还有同学羡慕他的自由,敬佩他的坚强。
李华英也和陈林一样,力争上游。李华英学的环保专业,主要是化学物理还有微生物等。后来因为在房地产行政部工作,用三年自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十四门课,课程有薪酬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经济学等等。又因为与建筑相关,她后来又用三年考了二级建造师,主要学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总之,一切从头开始。最后,也算是学有所成,在房产公司行政部门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年的中专生毕业的话,还算是有一点地位吧,其实人在这个社会上,他除了学历,还有自修的一些东西,一些社会工作中的经验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李华英讲到。
但和他们不同的是,多数人在中专毕业后就选择在基层工作。对于基层来说,这批有才华的人默默付出,出色贡献,应该感到幸运。赵利军就选择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而这一坚守,就是几十年。到目前为止,他教过的乡村学生已有上千人。
“我只是一名中专毕业生,学历无法与本科生相比,在很多知识方面的缺口很大,但是我喜欢丰富自己一点,努力认真地工作,尽我应尽的职责教书育人,觉得问心无愧,这样就挺好。”
http://www.dxsbao.com/news/741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