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专生,或许大多数人的印象多是:无知、素质低、考不上高中的差生。这让很多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感到憋屈,要知道在当年,中专生可是优秀的代名词、人们艳羡的对象。为恢复教育建设,国家急需基层人才,出台了一个选拔人才的政策,为中专学生解决户口、粮食问题。入读中专学习,有助学金。毕业后,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上班,就是铁饭碗。这个大蛋糕引诱着身处在城乡二元化社会的农村青年,一批批优秀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后,纷纷入学中专。而当时间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学扩招、中专毕业生工作分配制度改革,中专毕业生不再享有包分配的待遇;另外,中专不断扩招造成中专生质量降低,中专沦为考不上高中的学生的“收容所”。今昔对比,曾经风光的中专辉煌不再,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凭变得一文不值,曾经优秀的中专生们留在基层,看着初中时成绩不如他们的同学考大学、上名校。
没读过大学是终生的遗憾
家住安徽华阳的清浅,中专毕业后就在教师这个国家分配的职位上“驻扎”至今。她并不满意这个职业,但由于家庭条件限制,父亲是民办教师后来转正的,工资低,家里还有兄弟姐妹,哥哥和姐姐在读高中,实在是没钱再负担她读高中,而她又是女孩子,成绩好能考个在当时看来不错的师范,出来就有工作,可以拿工资,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清浅是想读大学的,但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敢做些什么,她认为这或许是她的性格使然。虽然没能考上大学有些遗憾,但她对自己就读的中专学校还是比较满意的,她说,她在那其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高中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电子琴、普通话等等,比现在的什么师范专科强多了。清浅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以前在农村读初中,条件差,到了师范,感觉环境好多了,操场、琴房、图书馆、舞蹈房都有,对中专的抵触情绪也就没那么强了。后来到了乡镇中心学校教书,乡村教师待遇差,工资都发不出来,却还是没想到要去改变什么。问及原因,她有些无奈:“在编制内呆时间长了,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清浅那届的一个初中同学考上了清华大学,这让她很羡慕,她认为自己如果读高中的话也能考一个大学。现在,清浅对于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去年,她考进了县城的一所小学,感觉日子蛮舒服的,遇到了一个好老公,孩子读高中成绩也好,马上他们家就会再添一个小生命。对于正在读高中的大儿子,清浅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读好一点的大学,希望孩子将来能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像我一样只能被选择。没读过大学是终生的遗憾。”她说,如果再给她一次可以重来的机会,她一定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考一个大学,但事实已成必然,何必后悔?
在一个时代“特立独行”
1995年,浙江的刘女士入读了当地的中专。九十年代末,中专生工作分配政策改革,对中专生不再包分配工作。大批已经入学中专的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面他们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一面他们又面临着毕业却没工作的窘地。但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刘女士却并不为此烦恼,因为在她心里早早就有了打算。进入九十年代后,大学的录取率逐渐升高,大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很多人不再把获得稳定收入作为首要目标,于是有条件的学生更偏向于读重点中学了。刘女士参加中考那年,学生有中考和中专自愿考试,两次考试机会,重点高中录取中考成绩最好的学生,其他学生还有考中专的机会。她当年中考失利,离重点高中差了4分,她的中考成绩位于全县前几十名,但那4分的差距还是让她与高中失之交臂。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让她心有不甘,成绩不错的她有些傲气,不愿意拿个中专文凭就行了,因为她认为中专出来已经一点用都没有了,毕业后就做只个基层人员过一辈子。虽然不愿意读中专,但相比于次于中专的普通高中和技校,中专似乎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她心想,再考个好点的中专学校也是一样的。但她心中那颗渴望大学的火苗从未熄灭过,她觉得自己挺优秀的,不应该就这么打个工混一辈子。中专毕业后,刘女士又高考复读学习了两年,然后参加高考。当时像她这样读了中专还想读大学的人不多,很多人都笑话她,说她这样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幸好,她的家人是支持她的。因用了4年时间读中专,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她学得比正常学生更吃力一些,但好在一直在学校并没有完全荒废。当谈及高考复习的那段时光,刘女士有些感慨,当时她为了考大学去当地的高中旁听,那个班上的老师都愿意帮助她,还主动给她作课外辅导,她为此感到很庆幸。对于中专,刘女士的感情有些复杂。在她看来,中专是她的一段人生经历,丰富了人生的阅历,但总的来说,它让自己的人生多走了一个弯,所有的事比被人起步都晚了,为此她也比很多人都付出了更多努力。但她也坦言,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她的思想以及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或许不会像今天一样。虽然多读了4年中专,但刘女士认为自己和正常读高中、上大学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可能思想会比他们成熟一点,见识多一点。刘女士和她当年在中专读书的同学还是在同一个系统里工作,不同的是,大部分同学还在县级单位,而她已经在省级部门了。看到那些中专毕业后就工作了的同学,她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有回报的。
从冶金厂到财务室
陈林中专就读于昆明冶金工业学校,这个学校在当时是冶金部培养干部的摇篮,矿务局、昆钢、昆冶等大型企业的中层及中层以上干部很大一部分都是昆明冶校的毕业生,有的还在岗的毕业生现在也是冶金系统的中流砥柱。能考上这个学校的,都是全省最优秀的学生,她的初中学校在她那一届一共二百多个学生,考取了六个学生到昆明冶校,她是其中之一。初中时她的成绩很好,排在班上的前三,但中专班上都是学霸,她的成绩就算不上什么了。冲着昆明冶校的好名声和毕业出来就是干部职位的政策,她选择了读中专。考上昆明冶校是一件大事,父母非常高兴,陈林的母亲还把自己最值钱的双狮表送给了她,父母单位的同事都以她为榜样教育孩子。陈林在中专学习得很充实,学校还会给他们每人三十斤的饭票和二十块钱的菜票作为补助,还会减免学费,帮助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中专也是要实习的,陈林的实习单位是攀枝花钢铁厂,面对如此庞大的厂房,高耸入云的高炉,火红的冶炼炉,陈林感到十分期待,觉得自己以后能在这大型企业工作太光荣了。但到了毕业该工作时,她却被分到了老家市里一个小型国营企业,这个厂效益不太好,刚报到就停产了几个月。九十年代初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不景气,陈林也做好了思想准备,但看到那些还在昆明卷烟厂、红河卷烟厂等企业工作的同班同学,陈林还是有些失落,内心有些自卑。工厂倒闭后,陈林便外出打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化妆品导购,和一个同样是中专生失业的同学,为了省房租,住在化妆品仓库里,在大冬天冻到生病发高烧。当时的陈林时常感到委屈,自己自认为还是个有文化的人,至少也是助理工程师,结果只能心里滴着血干这份工作。虽然心里憋屈,但生活还要继续,陈林后来又自学会计,现在已经考到了会计师,做财务工作。现在,看到以前成绩不如她,上了高中却发展很好的同学,陈林刚开始还有些许的失落,但经过几年的打拼,她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她反而会觉得他们在体制内生活工作久了,思想比较保守。在中专的辉煌时期,中专生们沐浴在众人艳羡的目光和赞扬声里,而时代巨变后,他们就被称为时代的牺牲品。曾经的中专生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落差呢?或许就像陈林所说:“坦然接受现实,努力改变现状。”
http://www.dxsbao.com/news/746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