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1月11日这一天的网购交易额数据,就像在看闯关游戏,数据随时在刷新,新的纪录很快就诞生。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5年天猫“双11”的全天总交易额为912.17亿元,2016年是1207亿元,今年已经突破了1682亿元。9年前,11月11日还仅仅只有“光棍节”的说法。那一年,淘宝第一次在促销活动中打出“光棍节”的主题,和“就算没有男、女朋友陪伴,至少我们还可以疯狂购物”的广告语。其本意就是想为淘宝营造点气氛,但是没想到,“双11”最后成了所有电商和消费者的狂欢节。到现在电商造节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能把“光棍节”造成“剁手节”的,阿里巴巴还是首屈一指的。
《华尔街日报》刊文称,由于中国国内市场日渐饱和,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但其平台上的假冒伪劣商品也吸引了其他品牌厂商的关注,也损害了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可能成为其“走向世界”道路上的一道坎。
对于这些评论,不能简单理解为“酸葡萄”心理。“双11”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缩影。一方面,庞大的交易量在全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如何评价这种影响力,其未来前景如何,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惊叹于各种新纪录的同时,更需要反思——“双11”的成功是因为什么,这种狂欢又是不是可持续的呢?
相较于传统的销售模式,“双11”在消费理念和方式上升级换代,其中不乏给力的折扣,亲民的价格,低价不低质的体验实实在在让利于每一位消费者,这恐怕就是“双11”获得人们认可并经久不衰的真谛所在。它对社会的正面意义也是相当大的。一方面可以说,是双11让中国电商在全球实现了“弯道超车”。另外一方面,双11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部门在零售领域的各项法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的确很开心,但或许你已经发现,虽然参与活动的大牌商品一年比一年多,但双11的玩法也一年比一年复杂。以前大家在双11当天才会去刷一下网络或到手机APP里逛逛,剁手只有那一瞬间。而现在为了抢到自己心仪的商品,不得不在半个月前就开始研究天猫淘宝的各种购物攻略。此外,“狂欢节”带来的商品折扣的确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很容易让人头昏脑涨,让正常的消费变成一种抢购。
这些年,“双11”的坑实在太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1月电商交易分析报告显示,网络购物行业举报量突破历史新高。数据显示,超过90%的举报都反映虚构原价和虚假折扣等问题。相较于先涨后降、虚假销售等传统伎俩,今年又多了不少新花样。拼脑力、比速度,碰运气,一番较量之后好不容易交了订金以为自己赚了,不成想商品尾款已经悄无声地翻了几倍,不申请退款只好干吃哑巴亏。定金膨胀仅仅是卖家套路的冰山一角,即便消费者能躲过一两个坑,后面还有更多的套路在等着。面对层出不穷的陷阱,消费者应当擦亮理性的双眼,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特价商品”的诱惑面前,多点理性,少点冲动。
马云说:“沃尔玛创造了B2C模式,我们希望在中国创建一个新的C2B模式,即按需定制。这是制造业转型提升的重要的平台。”确实,重建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乃至商业文明,这才符合互联网互惠共享的精神,这才是“双11”应该呈现给世界的中国气质。而在这个目标上,“双11”还任重道远。从近年来的投诉量、网友曝光的卖家套路来看,作为一个购物平台,应当保证公平与诚信,多些真诚,少些套路,让消费者真正获益,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环境、良好的购物体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购空间,而不是让消费者不仅花了银子,还悔青了肠子,否则再优惠的狂欢节恐怕迟早也要曲终人散,达不到所期待的可持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news/755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