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一个新闻新鲜出炉,人们会说:“天啊,这是真的吗?”而如今,人们面对新闻的第一反映是:“某某某丧尽天良”“某某某哭得可怜”,说完便如同发现了惊天秘密似的将所看到的新闻发到qq、微博、朋友圈中,并配以能够表现出自己不吐不快的心情的语言图片,现在人们更注重自己情绪的表达而非事实的真相,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处的“Post-truth”(后真相)时代――一个真相后于情绪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慢慢发生变化。
标准之变
余家宏在其主编的《新闻学词典》中对新闻价值下了定义:“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后来人们将其概括成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五个基本要素。
韩剧《匹诺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有一只狗叫起来,村里的其他狗也会跟着叫起来——它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后真相”时代,在意见领袖和媒体的引导下,许多受众人云亦云,如“压大压小”的赌博般看待新闻事件,这与新闻界一贯的认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不匹配,引起了对新闻价值的广泛讨论。
青年记者易艳刚认为,当下新闻价值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显要性向实用性转变、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趣味性向媚俗性转变。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剧情”反转的大新闻,如较为轰动的“罗尔事件”。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仅几天就已经被阅读上亿次的感人推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使罗尔及其身高患白血病的五岁女儿罗一笑成为2016年的“公众人物”,自称“没钱治病”的罗尔在短短几天内,收到网友打赏已多达百万元。在罗尔钱包渐鼓的同时,有网友曝出,罗尔全家有3套房产,且罗一笑医疗费自付部分仅4万余元,剧情反转,罗尔变成了众矢之的,变成了情感的骗子。
在这个报道中,媒体将罗尔的一举一动每时每刻都暴露在公众面前,他本来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媒体的报道和受众的“好心”帮助下,他成为热点。受众想要准时知道他的最新消息,因此媒体就穷追不舍,接连报道;受众想要知道他们如何凄惨,媒体就帮助其公开病单。当一切谎言被拆穿,受众愤愤不平时,媒体拼命将罗尔的“罪证”公诸于世。另一方面,在媒体报道之后,受众很少谈及罗尔所说是否真实,而仅仅因为这是热点,所以会去追逐。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与受众一唱一和,亲密无间。媒体不再是只报道事实,新闻的定义变成了受众想看的便是新闻,而受众则迎热点而上,情绪化发言。
类似的新闻数不胜数,在这些事件中,往往真相还未清晰,大众的情绪早已疯狂喷涌而出,媒体与受众相互配合,打造出两者都乐意接受的“新闻”,真相变成了阳光照不到的黑暗场所。
看戏
新闻趣味性是美国人B.哈里斯于1690年在美国创办的《国内外公共事件报》中提出来的,他倡导以报道形形色色的有趣事件吸引读者。19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批“便士报”,纷纷登载各种奇闻轶事,甚至用色情、凶杀等新闻吸引读者,以扩大销路和影响,逐渐形成了新闻趣味性的概念。
趣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内容新奇曲折,富有情趣,使受众普遍感到有趣;二是指写作形式和表现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有关反映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山川景物、旅游探险、科技发明、诉讼案件的新闻,更注重趣味性。
打开微博热搜,位列前十的新闻往往是
以明星私生活等花边新闻、暴力事件、灾难报道、及名人趣事和各种犯罪新闻为主,而政治性新闻除了在国家大会召开或有重大消息公布时会涉及外,鲜有提及,热搜榜现实受众更乐于接受趣味性浓的新闻。
4月11日,网上出现了一段热议视频,视频出,传闻起――视频中身体残疾的卖唱女是山东广饶15年前失踪的孩子牟翠翠,这聚焦了观众的目光,视频下面的评论纷纷感叹:“走失前,四肢健全,走失后,四肢不见。被折断的不只是孩子的身体,还有家人的心。”甚至还有热心网友帮着寻找视频里的女主,结果视频中的女孩站出来证实自己是先天性残疾,并不是当初那位失踪的牟翠翠。猜测被否定后,网友们的评论便变成了“哎呀不是牟翠翠呀”“散了散了”,受众看新闻,更多的时看热闹。
若不是从事相关行业或爱好者,许多人会觉得体坛、时政无聊乏味,因此,当要在有趣和无味之中选择时,人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4月12日前后,正处于美联航无视人权,暴力对待乘客的问题火热时,观众聚精会神盯住新闻的变动,但当白百何离婚的事件一出,大众目光急剧转移,“白百何出轨事件”登上热搜榜第一。“他们到底离婚了吗?”“白百何出轨的小鲜肉是谁?”类似的问题占据大众视野。人们不再关注人权问题,毕竟明星新闻更加有趣。
“人们的目光轻易的被娱乐八卦所吸引,而忽视了很多能引发我们思考的热点问题,信息在这个时候被娱乐极大的左右。”网友“喵媛儿”这样认为。“去年王宝强离婚事件一出,风头立刻盖过了奥运会,受众对奥运健儿拿了几块金牌无感,更关心王宝强财产怎么分?奥运会比速度,比艺术,比重量,比精神,都比不过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娱乐性。”
“饭后甜点”也要可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变成了“饭后甜点”,真实性可有可无,很多人追求新闻新鲜有趣即可,但也有许多人认为新闻要追求质量。
“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正如贴吧网友“天使猪angelpig”所言,人们不再关心所谓真相,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他们想听想看和想接受的东西。好像一个朋友拉着你谈了半天心,其实他心里早有答案,你需要做的就是把它说出来,而他只负责在你说的话中挑选自己想听的入耳,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现状。
“后真相时代,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本身,人们越来越不关心时代,而只关心立场和态度。”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这样认为。
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发表过一篇文章――《真实,才是感动人心的持久力量》,作者吴湘韩在文中提到《家报》的两位记者因为“虚构”事件的情节而给采访对象带来深深的伤害,并引出一场旷日持久的索赔风波的事,并指出虽然记者出于好意,但忘记了一条最基本的准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吴湘韩说:“媒体防不胜防的假新闻,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近年来,一些媒体纷纷构筑打假、治假的‘防火墙’,为感动天下而完全造假的纪实报道少了,但在爱心报道中,所谓‘善良的谎言’还真不少。”知乎网友“靖月影”发表言论说道:“不真实的新闻,叫故事,真实才是第一位的,是至关重要的。”
2007年7月8日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做的包子》被作为典型的虚假新闻的案例,这是记者伪造的一起包子里掺杂纸制品的虚假新闻:“事件迅速蔓延至全国,给我国的新闻界带来了极其恶略的冲击,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损害了当代记者的整体形象。”一位学者在论文中这样认为。
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中的第一条就是:“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责任。”世界上所有国家制定的新闻职业道德规章,都把确保新闻真实性作为第一准则。那些为了打动受众而夸大事实、伪造虚构情节、立场化的报道反而适得其反。
“当这样的‘善意的谎言’一再发生,人们的爱心一再被欺骗和愚弄,损害的将是社会诚信的环境。当这样的事件真正发生,需要人们献出爱心时,人们还会相信吗?”吴湘韩想让新闻从事者知道,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缺乏应有的核实和验证,导致报道完全失实或部分失实。这种失实,虽然不是媒体主观故意造成的,但同样会伤害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诚信环境。
《匹诺曹》台词:“不要进行任何妄断,只报道事实,否则,愤怒会波及无辜的人。”新闻要追逐接近性,但要以事实为基础,盲目追求看点而做的报道,带来的轰动只是一时的,但遗害却是无穷的。
http://www.dxsbao.com/news/757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