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真相”
文/公西友抓娜姆
现在,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更新迅速。大多数人都变成了手机控,每天都用手机关注时事,在网上浏览新闻,获取信息,或关注那些遥不可及的明星,或关注一些弱势群体为他们打抱不平,或用腾讯QQ、微信、微博大面积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是是非非。足不出户,便可以知天下事。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在大众工作、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以微博为例,这款信息交流功能的社交平台,可以使用户将自己的所闻所见,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以关注朋友,及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能随时随地看到关注的用户的新动态,这成就了微博巨大的流量,产品的综合性和优越性不容置疑。可是,这些新媒体的发展,助推了现在的“后真相”。
算法知多少
具体来说,“后真相”是指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无视客观事实,通过断言、猜测、感觉,强化某种特定观点,攻击对手,博取眼球和支持率。社交平台所依赖的算法推荐是造成“后真相”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段时间,微博就推出了新算法。据网易新闻报道,微博CEO王高飞在V影响力峰会上介绍道,在打乱的时间流之上,微博可以通过智能推荐,把互动量高的博主内容推到更排前的位置上,从优质内容获取粉丝,从粉丝筛选出你的忠诚用户,最终基于他们的个人品牌和用户的价值进行可持续的循环的商业变现。一,这种算法打乱了正常的时间线,正常的时间流再也回不去了,用户可能不能及时看到你所关注朋友的动态,二,这种算法是根据用户对发布内容的反馈来安排顺序的。微博根据你的爱好、根据你的感觉、根据你的偏见给你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东西。在你的首页上,微博会基于“你的兴趣”为你推荐用户或者广告,即使你点击“不感兴趣”,它依然会稳稳的出现。另外,微博还将你关注博主点赞过的内容推送给你。这使人们的首页被乱七八糟的内容占领,原本基于个人兴趣选择而产生的平台,现在里面的信息可能没有一条是你想看的。自从推出了微博新算法推出之后,用户们瞬间炸锅,纷纷表示反对。
除了推荐算法还有标签传播、用户相似度、影响力等计算法。标签传播算法是通过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来衡量好友或粉丝的标签对用户标签的贡献率;户相似度计算,就是考虑用户发表的微博信息的算法,包括转发的和原创,在实际计算时,将某个用户的所有微博信息聚集到一起进行计算;影响力计算是通过对用户的微博关系、活跃度、微文的质量这些值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衡量,影响力越高的用户回复的微博的影响力越高,从而使该微博主人的影响力变高,拓宽受众范围。
人工智能系统向受众推送新闻的过程中,媒体主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有些微文强化偏见,煽动情感,因此人们容易受到情绪驱动的影响,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这些被微博推出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新闻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价值判断而被选中,公众完全不得而知,而且这些系统的内部工作机制也不透明,这一算法机制保护商业秘密,未公开其运作过程。这样一来,受众就无法确切知道自己通过平台看到的新闻是否只是利益集团想让他们看到的部分“真相”,是否这些公司只是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推出所谓的新闻。
你不是“一个人”
社交媒体时代,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然而,“后真相”的出现表明了新闻事实纽带的断裂。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及其终端的多样与完善、信息技术的更新、传播形态的变化,去中心化的理念得以不断实现,人人都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海量的信息生成,使得人们的观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变为多样性、差异性、去中心化、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等,信息越来越纷繁复杂,假新闻、流言蜚语等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媒体为争夺的稀缺资源到处吸引受众注意力,迎合大众心理吸引导舆论。于是,相较于高高在上、严肃刻板的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依赖一个个“部落化小圈子”分享观点,进行新闻资讯,更容易接受小社交媒体圈子中散播的情绪和偏见,从而作出相应的主观判断。拿红黄蓝亲子园事件来说,先有携程虐童的铺垫,人们对此迅速有了认同意识,类似“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言论在各种圈子里普遍传播,人们感觉自己生活在集体温馨的部落里,带着自己的情绪声讨老师、声讨学校、声讨政府,最后因没那能得到自己心里所认为的“真相”而气愤、质疑。同通过自媒体,各种被分类的信息被精确地传送到相对应的目标群体中间。同时,借助各种技术,人们同样可以在各种庞大的信息流和繁多的观念丛中准确地定位,自行选取具有自己口味和偏好的内容。这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在无形之中和持有与自己观念相同的用户相遇,社交媒体聚合这些具有相同观点、相同兴趣的人们,这些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又一起形成了网络社群。网络社群以兴趣、观点、情感、价值观等为共同的连接纽带,进行社群化的传播。社交媒体的信息生产者利用算法机制精准地生产信息,向这个部落小圈子推送,这满足了整个社群的信息兴趣和需求,也符合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并且加深了社群之间的关系。
因为加入这些部落小圈的人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他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和观点几乎一致,每天得到的信息大多经过了“立场过滤”,人们为了留在“朋友圈”内,和大多数人的立场保持一致,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社群化传播很可能使这些社群成员生活在独立的信息之中,社会成员的观点倾向于固化,他们的各种主观性认识甚至偏见逐渐强化,成为加剧“后真相”的推动力。
新媒体崛起
后真相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媒体赋权,赋权理论是一个跨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性理论,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媒体赋权以媒体参与式的传播为形式,以公民赋权为核心,以社会的行动力为目标。新媒体赋权的整个过程中,通常被认为分为自我赋权、群体赋权、组织赋权三个环节。新媒体赋权中的自我赋权给民众创造了表达的条件,新媒体提供一种平台,用户在自身的参与过程中浏览新闻,获取信息,为自己“增权赋能”,主动参与。
如今,新媒体已经削减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成为民众主要的新闻来源,大部分的新闻流量和广告收入都被这些新媒体占据,传统主流媒体则陷入经营困境。新媒体一经兴起,便很快拥有了一大批用户和粉丝,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上,公民的意见表达更为顺畅,事件真相的探寻也由新媒体用户和传统媒体共同完成。在公民意见表达的过程中,相同意见聚集便形成共同社群,社群意见的壮大,形成公民舆论,公民舆论是较大的社会意识。如最近江歌遇害案,在日本读研的24岁青岛女孩江歌,在东京租住的公寓门前,为了保护闺蜜刘鑫,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锋无情杀害。事后刘鑫三百多天的逃避,漏洞百出的言辞,让失去女儿的江歌母亲痛心疾首,事情一经曝光,网友纷纷声讨刘鑫,以至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舆论都指向刘鑫,而忽略了真正的罪魁祸首陈世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处在不同经济收入和知识阶层的人们,拥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信息量。人们在自我赋权的过程,形成一般性的参与过程,新媒体平台使事件的发生、公民的意见的表达、公民舆论、最后的社会决策,形成了一个循环式的传播状态。
人们越来越倾向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新媒体的挤压下受到了威胁。公信力是传媒的立身之本,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层出不穷的假新闻、泛滥的有偿新闻、不断曝光的虚假新闻、炒作新闻……使新闻真实性、媒体公正性受到影响,人们很难以个人能力辨别各种观点的真假,社交媒体海量传播的“后真相”,对后真相频出起了推动作用。
http://www.dxsbao.com/news/758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