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一名学生记者
文/杨海涛
学生记者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社团,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了校园中一群最活跃的人。学生记者这一称呼由来已久,历史上由许多从学生记者成长成优秀报人、优秀记者以及革命人士。新闻业、报业往往代表着那个时代最新的思想,最重要的方向,学生记者正是这些行业中最新鲜、最具活力的力量。
历史中风华正茂
1900年1月5日,由孙中山先生亲自筹划,在中国香港创办了第一份属于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日报》,很快在同年11月1日,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就创办了他们的机关报《开智录》,这份由郑贯公、冯樊龙、冯斯栾三人创办的报纸也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这份刊物发表了诸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文章,完成了初步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等思想的使命。后来具有巨大影响的革命报纸《苏报》也聘请了爱国学生章士钊来担任主笔,《苏报》设立“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大专栏,专门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1902年,《苏报》与革命性学校爱国学社开始合作,《苏报》每日刊登学校学生为之撰写的论说。1903年6月,《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邹容先生的作品《革命军》。
随着学生办报、学生报人的声名鹊起,学生办报也迎来了高潮,这其中不乏优秀的报人留名青史,比如被称为“新闻全才”和“乱世飘萍”的《京报》创办人邵飘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辛亥革命时期最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开智录》的创办者、《中国日报》记者郑贯公等。他们曾是一名学生记者,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他们的文字在记录着那一段灰暗的历史,他们的文字在声声唤醒着迷惘的国人,而现在,这些留名青史的优秀学生记者则是每个学生记者的英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生记者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回首历史上著名的学生运动,从中看到的都是最新思想的推动,这些思想往往就来自学生记者的鼻尖,一张张带着墨香的报纸就是学生们抒发自己的观点、学习新思想和关心国家的最优阵地。从我们熟知的“一二·九”运动来看,学生们最先通过报纸、学堂等途径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然后又从请愿发展到游行。它不仅指发生在1935年12月9日的示威游行,还包括“一二·一六”及1936年“三三一”等几次大型示威,一系列救亡学生运动,余波持续至七七事变抗战爆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于政坛或学术界的中流砥柱,履历中大部分都有“一二·九”痕迹,如经济学家顾准,外交家龚澎、黄华,文学史家王瑶,科学家钱伟长,清华校长蒋南翔,北大校长陆平……人民网在关于“一二·九”的相关文章中评价称这些参与学生运动的人们为“那些勇猛而忧伤的年轻人”。这些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运动中都不难看到学生记者的身影,书写的一片片社论,发起的一次次运动就是他们在历史中最风华正茂的样子。
十字路口显迷茫
目前的学生记者,一般指大学生以特有的身份,作为记者,并不能将“学生记者”作为一个职业性质,学生记者们需要从事新闻报道的相关工作,见于各类高校的校报编辑,记者站,广播站,作家协会,学生社团,更有甚于与各类的大媒体发生着许多潜在的联系,传递社会校园的新锐视野,成为未来记者的后备力量,为各大媒体报纸驻校的重要队伍,各类媒体,也重视这支力量的培养。
事实上,这个青年群体已登上历史舞台许久,但常常仅活跃在本校。很多高校都会有相应的记者团,或者由学生组成的通讯社。这些社团或者通讯社大都面向学校招贤纳士,或者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相应的记者团再统一接受校记者团的管理。
随着校园通讯社的普及,很多学校的通讯社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是北京大学《北大校报》(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0801/(G))的第93年,从1971年创刊以来也面临了停刊,但只有仅仅两年的时间。后来北京大学为了保证校刊的高质量,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比如校报编辑部通过理论学习、评报等举措切实提高编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并实现了编辑原则的统一化、编辑程序的规范化。强调了编辑部内部责任编辑、执行编辑、主编三审制度及学校主管领导终审,从制度上规范了校刊的质量和运营细则。相对应的,我国另一所名校清华大学,它的校刊同样也有其经久不衰的原因。《清华大学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版。每一个板块里的内容分别对应着学校的各个专业,栏目中又会包括专家学者各个专业问题的论文、研究成果的原文或相关内容,虽然外行读起来晦涩难懂,但几乎保证了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内容,这里也同样体验着清华的智慧。上海海事大学领航学生记者团成员也表示:“在记者团里有幸遇到了一群有着自己兴趣爱好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尊重别人的不同,在记者团里让自己更加注重礼貌、做事更有效率了。”
由于学生记者所从事相关工作与新闻报道联系密切,而新闻的真实性、实效性等特性也成为了对学生记者的一种约束和驱动。为了一条新闻能够即使、准确的报道出来,学生记者们往往面对较多的工作量,其中包括采访任务、写稿任务以及现场拍摄任务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采访方面,学生记者们还未踏入社会,许多的社交技巧都略显青涩,如果面临较为知名的人物、很陌生的人物、专业性比较强的采访他们的劣势就会被进一步放大。也有可能出现前期准备十分充分,但却因为紧张或者突发状况导致采访没有按砸后计划进行,学生记者就愣在当场不知所措的情况。除此之外,学生记者毕竟没有一个正式记者的身份,采访起来难免遇到众多限制。
当前校园刊物的困境,加之学生记者的困境,让不少学生记者都在站一个选择是否要成为一个学生记者的“十字路口”。
看未来生机勃勃
美联社记者埃斯帕为了打动采访者,曾在其门口淋雨守候,柴静、杨澜、白岩松等众多优秀的记者也都有不少采访被拒的体验。大学生记者们同样也有这样的执着与敬业精神。“一篇好的新闻应该让读者通过看新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青春在线的学生记者刘正莹这样给自己网站的实习人员讲解新闻。 刚开始在建工学院新闻部做校园记者时,刘正莹连新闻稿也不会写。“我在电子阅览室待了一下午,学习新闻的各种写法,只为写好一篇新闻稿,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那篇稿子在校报上发表了。”为了写好新闻,他连上课也带着报纸,不厌其烦地分析每一篇新闻稿的句式、结构,同时接触大量新闻写作书籍,使自己的新闻写作专业化。
“采访时只是觉得有点累,写完新闻稿之后实在受不了了,量了一下体温,居然41度了,当时就想,我死定了,至少也可以烧成植物人了。”当一位学生记者说起这些时,仍然心有余悸。她一直准备做一名职业记者,热衷于校园采访,尤其是对那些来校作报告或讲座的名流,她从不放弃发难的机会,“有一次采访被轰了两次,因为我提的问题太尖锐,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有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记者证,可能结果会稍好一些——我可以以为公众知情权为由要求采访对象回答问题”。但有的时候预约采访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一张象征身份的记者证,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博士候选人,前《南方周末》报社驻京记者,《东方历史评论》编辑方可成就曾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表过一篇名为《怎样约采访》的短文,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学生记者在想他提问或者进行采访邀约是的不当做法,也一一做了纠正,诸如这样的邀约采访的细节也是每一个学生记者们不能忽视的。做好一切准备去面对狄更斯口中最好的时代也最坏的时代。
目前,中国成立了大学生记者协会,大学生记者联盟,以及大学生记者联合会等各种相关组织。其中很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名单揭晓,这意味着中国大学生记者将第一次以正式注册记者的身份,深度参与全球顶级盛会的宣传和推广,也是世博会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学生记者的身影。当选世博之星。并进行相关报道。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将在广州盛装开幕,这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为重要的国际盛事。 为了带动全国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积极关注、参与广州亚运会,经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授权,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组织的“2010广州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暨亚运校园传播行动”启动并落下了帷幕。 选拔出100名大学生记者赴广东参加“亚运记者训练营”,报道亚运会筹备及广州市发展状况。训练营后,由专家评审出的50人最终将获得“2010年广州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称号,在亚运会举办期间,与来自国内外媒体的记者共同采访赛事赛况。
在越来越多的关注下,在越来越多的帮助下,学生记者们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一个“注册大学生记者”的称号,这样的称号或许不会带来太多的外在帮助,但至少可以代表着对学生记者这一团体的肯定。
http://www.dxsbao.com/news/807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