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9791元,举办一场婚礼的平均消费约为24.8万元。”正如《法制晚报》的报道,如今,北京人的一场婚礼要花费大约两年的工资收入。随着婚礼形式逐渐多样化,在结婚费用的各类花销中,婚宴酒店支出高达十万元,同时,各类婚庆服务、婚纱摄影、蜜月旅游等费用也占据一定比例。物价上涨、观念改变等因素几乎让各个地区的婚礼消费都呈上升化趋势发展,同时让人们不禁回忆起有着独特时代印记的不同年代的婚礼。
平凡、简单、却又难忘
今年七十四岁的杨奶奶回想起自己的婚礼,感触颇深。“其实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婚礼。”1970年,杨阿姨经过媒人介绍,认识了胡老先生。“第一次看见他,觉得这个人太过老实。”杨奶奶讲述道,“但是当时我母亲觉得这个人(胡老先生)不错,又加上自己年龄不小了,最后就同意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人们还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杨奶奶所处的那个时代较为流行的结婚方式是“不娶不迎”,即结婚当天,男方不会去女方家里迎接女方,而是女方自行到男方家里去,所以在决定结婚后,杨奶奶没有过多地准备婚礼,也没有准备脂粉等其他物品。杨奶奶回忆:“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地区也比较落后,没有很多彩礼钱。我结婚的时候只有190元的彩礼钱,母亲缝制了三床被子作为陪嫁的嫁妆,两个送客(女方家里派出的送新娘去男方家的人)带着木头箱子和橱子,把我送到了他(胡老先生)家。”按照习俗,当天,杨奶奶穿了一件红色上衣、蓝色裤子、头上围着一个红色的头巾。杨奶奶还补充道,在她结婚的时候,男方给的彩礼中并没有高档奢侈品,人们脑海中也没有“结婚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的概念。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结婚三大件才慢慢出现,成为家境富裕人们的结婚必需品。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新郎一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酒席,用以宴请亲朋好友,同时也会将喜蛋喜糖分给邻居们,这表示男女双方喜结连理。“酒席不大,酒桌上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菜品,只是一个小小的场面,也并没有鞭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淡的。”但是有一点让杨奶奶印象极深:“虽然没有鞭炮,但是会贴大红色的喜联,就像过年似的,有一种非常喜庆的感觉。”杨奶奶的婚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众多婚礼中的一个,那个年代的婚礼没有婚纱、没有影像记录,更没有蜜月旅行,但就是这样的婚礼让杨奶奶至今难以忘怀。
当婚纱走进婚礼
杨奶奶的大女儿胡女士于1998年与李先生结婚,与杨奶奶相同的是,胡女士与李先生的相识也是经过媒人介绍的。胡女士说:“其实九十年代自由恋爱的人已经挺多的了,就算是有媒人介绍,父母也只是给出相关意见,最终决定由孩子自行做主。”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男女双方对彼此满意之后,便会举行“定亲”仪式,一般情况下男方家长会给女方一定数量的“定亲钱”。胡女士与李先生的定亲仪式结束后,两人便去了附近的海边游玩、去县城逛街,之后两个人便会联系婚纱店,选择合适的婚纱,拍摄婚纱照。当时婚纱主要有白色、红色、粉色三种颜色,胡女士选择了喜庆的大红色。令胡女士记忆犹新的便是去海边拍婚纱照的那天,“我拍婚纱照的时候正好是冬季,比较冷,拍完之后他就把他的衣服给我穿上,当时就觉得挺感动的。”
据胡女士回忆,男女双方都为婚礼付出了不少心血。她除了精心准备自己的嫁妆——梳妆台、沙发、衣橱等物品,还准备了一些结婚所需的喜糖。而男方则负责联系迎亲车队和迎亲人员,准备酒席等等。
回忆起结婚当天的场景,李先生讲述道:“结婚的时候,我带着迎亲的车队去迎接新娘,迎亲路上还有专门的人员敲锣打鼓、放鞭炮。”李先生迎亲的车队是由小轿车组成的,车窗上贴有喜庆的窗花,新郎带着迎客(男方家派出的迎接新娘的人)迎娶新娘。伴随着庆祝的鞭炮声,新娘到达新郎家。
李先生与胡女士的婚宴也在家中举办,除了邀请双方的亲戚之外,他们还邀请了同事朋友。在热闹的婚宴上,李先生与胡女士需要一起向宾客敬酒,胡女士提到,“敬酒的时候是不穿婚纱的,按照习俗,当时我换上了一件红色旗袍。”胡女士还表示,结婚敬酒的仪式也相对简单,没有现在的婚礼那么复杂。
在胡女士的婚礼中,婚纱店的摄影师进行了全程的摄像、拍照,胡女士说:“在我们那个年代,结婚拍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留下这份美好的回忆,以后也能经常回忆一下。”
婚礼发展:多样化、自由化
胡女士的表妹樊女士是九零后,于2014年结婚。相对而言,樊女士的婚礼出现了更多的新变化。
樊女士希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婚纱,所以她定做了一套只属于自己的婚纱。对于婚纱的选择,中国婚博会副秘书长肖长虹先生认为:“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特立独行,不愿与别人一样,更不想穿别人穿过的款,因此独一无二的定制婚纱自然更受欢迎。”樊女士本人表示:“婚礼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必须选择一件令自己满意的、具有唯一性的婚纱。”不仅如此,樊女士还请了婚庆公司帮忙策划婚礼,“婚庆公司不仅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还能提供专业化服务,节省时间。”
结婚当天,樊女士和赵先生先是一起去公园举行婚礼,然后又回到酒店,接受婚庆司仪的主持。她的爱人赵先生说:“我们将婚宴设在了酒店,一方面较为方便,另一方面,宴请的客人们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不仅如此,樊女士和赵先生还分别邀请了许多伴娘、伴郎,他们身着西式礼服,组成浩大的迎亲队伍,婚宴场面热闹非凡。回想起结婚当天的场景,樊女士笑着说:“以前人们的结婚方式比较单调,我们结婚的时候,特地‘组建’了一个伴娘伴郎团队,一方面更加热闹,另一方面也让婚礼显得更加气派。”
就像众多九零后夫妻一样,婚后的樊女士也开始了蜜月旅行。樊女士说:“这很正常,每个女孩都希望有一个难忘的婚礼,婚后的蜜月也是在旅行的基础上对婚礼的延续。我和我先生婚后去云南度蜜月,对我们来说,那段时间是很有意义的。”在九零后的婚礼策划中,“蜜月”一词出现的频率也逐渐提高。
从当初杨奶奶平凡普通的结婚仪式到如今樊女士轰轰烈烈的结婚盛宴,体现出的是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随着婚礼形式的多样化、婚礼举行的自由化,婚礼消费费用上升也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背后彰显出的,也正是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多样。
http://www.dxsbao.com/news/842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