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高校资讯 >

那个纪录片精神的守护者:李汝建

来源:原创 作者:陈锦兴

  那个纪录片精神的守护者:李汝建

  文/陈锦兴

  下课后11时44分,我接到李汝建老师同意接受采访的信息时候,实在抑制不住兴奋,从近似于精神病人的病症表现中脱离出来。前一秒钟,我还沉浸在早课间悲伤的精神氛围中久久不能自拔。这一刻,便从老师迟迟没有回复的压抑中解放了天性,心头的阴霾在这一秒钟全然散去。我重新解锁手机,再次刷新老师微博页面的"已读"字体和信息记录,想着这两周的努力终于是"悲极生乐"后结出果实来。应着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脸上心里,齐刷刷的开出花来。我匆匆撤掉已点的菜品,一路狂奔……奔向图书馆准备接下来12点的采访。时间飞快,我有16分钟时间穿过图书馆的刷卡器,过滤掉图书馆邻桌悄悄投来的白眼,平复急促的呼吸,调整至最佳的说话语气,迎接这位中国纪录片界的元老级人物。踏出餐馆的那一刻起,世界便只剩下飞速交叠的两棵指针和我一路上,紧张到分泌过剩的脑内多巴胺。

  迎接我的,我迎接的,将会是怎样的一场采访?

  那一场跨越世纪的热潮

  李汝建老师,是大连广播电视台资深纪录片导演;国家一级摄像师;中国电视纪录片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代表作《海路十八里》《工地》《老宅7年7户》等曾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享有极佳的口碑,纪录片《工地》获第十届(2005)亚洲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第二十三届(2006)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如此多殊荣背后,是他一路走来,对于纪录片的恪守的"精神脊梁"在支撑着他。

  上个世纪末90年代,中国的许多电视台掀起一股拍摄纪录片的热潮,一时间出现了许多创作纪录片的队伍和相当数量的纪录片。李老师作为一个在传统媒体(大连电视台)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在接到台里说要拍纪录片的消息时,内心也是茫然的……

  "最初我不懂什么是纪录片,也不懂怎样做纪录片,只是随着那样一个社会大环境,在各种会议中,揣摩同行们是怎么做。渐渐的,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1997年,李汝建先生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球童》,成功再现了农民的后代,在富人的高尔夫球场,学习做"球童"的故事。片子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国内纪录片界很高的评价。"片子一出来,反响各方面什么的也都挺好,记得当时还拿了奖……"说到这,李老师咯咯笑到。

  而那场世纪末的纪录片大潮,一推便是20余年。在此期间,他所创作的众多纪录片在国内甚至国外获奖无数。他习惯用剑走偏锋的创作形式,来一次次引领着中国纪录片界的创作思潮,不断刷新业界对纪录片创作形式新的认识。李老师在采访中坦言:"我和其他纪录片导演不同的是,我不太跟大流儿,喜欢剑走偏锋的创作形式。在我看来,纪录片是独特的东西,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态度,独特的表达,同时也是独特的形态。我的许多作品,例如《海路十八里》、《工地》、《老宅7户7年》等都和当时的社会趋势,纪录片趋势相背。我也绝不像其他纪录片里那样,我不用滔滔不绝的解说词,不用隐喻,这也是我的纪录片可以成为电影学院、广播学院教材的原因之一。"

  李老师的回忆,是带着一份时间隐没的辉煌的,这辉煌只是隐没在他自己的谦卑之中。他的《海路十八里》,全篇没有背景音乐,没有任何台词,但却又获奖无数。他的纪录片总能刷新当时业界对纪录片创作的陈旧看法,原来纪录片可以不用那么多的解说,可以不用背景音乐,他打破了记者不能入镜的规则,但能同样的还原真实。他告诉纪录片界:纪录片原来还可以这样子拍……在旁人看来,这样多殊荣足以炫耀一生,成为一辈子的谈资。但正是带着一份谦卑的思想,他用简单的言语,对自己这样评价道:"从我开始从事纪录片工作,我的能量就很小,我智商也不够,我情商也不够,但我每天都做一点,到如今终于能引领中国纪录片一个方面的特征了。"

  作为中国纪录片行业的老一辈人物,今天的他也仍未停歇,仍然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行。"我还没退休,我还在创作。"回忆到这,李老师又咯咯的笑。

  整个采访过程进行的十分顺利,李老师是大连人,普通话里仍然能清晰分辨出纯正的东北口音。作为一个初次采访的"小记者",李老师察觉到了我采访的生疏,反复在采访过程中询问我是否能跟上笔记,询问他的表达是否足够清晰。这让我有了更多的自信表达自己的问题。人们都说"酒后壮胆",借着李老师东北式普通话的"人文关怀",我的紧张也似乎缩小了几倍。

  相融之后,是距离,也是亲近

  当我问到在纪录片《工地》中,农民工对着镜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时?

  我不知李老师是否烟瘾发作,他停顿了一下说到:"好的,等一下,我去拿根烟……抽根烟。"通过话筒,能听到他是转身拿烟去了。

  话筒那边窸窸窣窣的,他夹起烟猛抽了一口,透过话筒,那头传来吧嗒吧嗒吸烟的声音。片刻过后,李老师回答到:"你所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取决于你在对象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片子中人的自然,说明我和他们是朋友。当你的言行影响了他们,他们便会接受你。若你的言行让他们反感,让他们不舒服,让他们有居高临下的感觉,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拍出这样的效果。"

  我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答案,这实在是一个"味道不够"的回答,于是我继续追问:"那您在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我和他们是朋友,和他们朝夕相处,同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几点起床,几点休息,我都和他们一样,这样一直相处了半年。当你真正融入到其中,成为他们的一员的时候,你才会有感动,才会有创作的冲动。那么一切都会变得自然。纪录片也自然有了它该有的精气神。"

  "小陈,你觉得采访和记录什么最重要?"李老师突然反问我。

  "……"随之而来的,是我一阵无言的停顿。

  "是你和采访者的关系,朋友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即是距离,又是亲近。是你和他们相知、相认、相融。"

  对啊,为了采访而去采访,尴尬的和被访者套近乎,这难道不是我们这样的蹩脚记者的拙劣诟病么。如今的很多纪录片,只停留在"浅交"的层面,这样便拍不出农民的独特之处。正如李老师所言:"没有相知,相融,那么他的眼神里便没有独特之处。"

  对于我们常用的对被访者套近乎,找话题的伎俩,李老师反驳到:"放在《工地》里来说,你去向他们递烟,帮他们搬东西,这样会显得特别刻意。反而会让他们保持警觉。你必须‘真心的!真心的!’和他们相处,好的纪录片需要时间,需要你‘沉下来’,纪录片作者不能浮躁啊,你得沉下来,沉下来……"话的末尾,他把"沉下来"三个字拖得很长。

  而另一部片子《老宅7户7年》更是李老师口中"沉下来"的最好印证。在这部片子中,李老师用了7年的时间来"沉淀"。也正是有了时间的沉淀,《老宅7户7年》成为了一部充满了"人情味"的纪录片。即便是工作之外,老宅也同样是寄托着他牵挂的一个地方。

  在那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连已经朝着国际化的都市来定位,却偏偏在城市中心有这样一批老宅,里面的居民,依然生存生活的那么艰辛,挣扎着想要摆脱恶劣的环境。他时常牵挂着老宅里的人,他们让他恋恋不舍,考虑着他们什么时候能够搬出楼……他每年都会顺带过去看看,和家家户户都有些接触,然后拍点东西。最后形成这样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不仅见证了7户人家在7年里的变迁,在那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老人逝去,青年成为老年,直至逐渐丧失劳动力……也从镜头里记录了年复一年,李老师渐渐冒出的白发。最后纪录片做出来以后,李老师把光碟送到了他们的手中。其中有这样一幕:一位住了几十年的老宅住户,佝偻着背接过光盘……

  "我有个要求,你能……能把这碟拿给……看看么?"

  "给谁?你再说清楚一点。"

  "给,给……市长。"

  他想让市长看看这碟,说不定生活会有希望……李老师曾在纪录片最后采访这里的住户,询问他们有什么最幸福的事。

  而有人的回答是"在这住了快一辈子,没有过最幸福的事。"而最大的愿望是:从这搬出去。

  谈到这里,他说:"时间越长,变化越明显。纪录片是永无止境的,事实上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陪伴被访者的生命。我拍这部片子,我也搭了几年进去,所以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所倾注的时间,时间是有生命和重量的,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拍摄。"

  李老师认为:如今,许多记录片导演缺乏责任感,缺乏时间的"沉淀"。在草草着急的调研了解后,便按照写好的台本去拍,对于这种拍摄,他是深恶痛绝的!他拒绝看这样的东西!

  "我们拍摄可以做文案,但是只能是方向,做主题,我们不能去设计,不能以个人判断来界定所拍摄的东西,这就是生活本身所发生的事。只有尊重客观,尊重真实,发现真实,才能更加逼近纪录片的真实。"李老师这样说道。

  最初、提升再到改变

  他提到纪录片是一种"记录"的手段,确切而言,是记录"未知"的手段。

  电话那头,隐约能听到他掐灭烟头的声音,那是烟头被摁在烟灰缸里,跐溜熄灭的声音。那烟头是否被他扔在地上,这是个未知。

  《工地》是我采访过程中,李老师提到次数最多的一部片子。他对这部片子有着太深的情感,也对那群民工存在太深的牵挂。于是我问到:"李老师,那您在拍摄《工地》过后,您自己有什么样的改变吗?"

  "不,不是这样的,不是你自己有了什么样的改变,是生活改变了你,是对象改变了你,若你拍完片子,你的认识没有被拍摄内容所改变,那么这个片子所呈现的,就是一般的认识。"

  李老师谈到《工地》的最初拍摄目的,恰好和最终呈现的内容截然相反。最初拍摄《工地》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农民工的负面形象。在当时,网络和社会报道全都是关于农民工的负面报道,常年在外的他们,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得不到满足,甚至性取向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案件。

  "当时是抱着反应他们这样的状态而做纪录片的,可在我真正和他们在相处过程中,我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城市的日新月异,工地上到处都是新的面貌,现代化的设备,材料等,这些是谁在用啊?是农民工;那么多危险的操作,冒着艰难建设,背后是谁啊?还是农民工。他们老实,他们诚恳的起早贪黑。因为有了他们,我为城市发展而自豪,为这些变化而高兴。所以,我从最初反应负面的目的,变成最终我在赞美劳动,劳动者光荣,劳动者创造城市。"

  正因为当时社会缺失了这样的东西,经济发展带来的欲望膨胀已经变得十分鲜明。那谁再去谈劳动光荣呢?没人了,包括毕业大学生都没有去琢磨,谁都不愿意去从事那样的职业。同时,当时的社会也缺失了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奋斗精神。《工地》播出后,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正是因为社会恰好缺失了这样的东西,但又渴望,认同这样的东西。

  李老师表示,纪录片的认识是一个从"最初"到"提升"再到"变化"的过程。不能只单纯的反应你脑袋里所固有的,作者脑袋所固有的,作者孤芳自赏的,作者认定而别人又都知晓的。他说:"一定是生活改变了你。"

  在李老师的作品中,反应社会底层生活的社会类占据多数,这不免让我联想李老师是否善于替"群众"用纪录片做无声的发言。而出乎意料的是,李老师否定了这样的推测,他告诉我,并不是这样一种心态:替群众发言,是基于纪录片的精神。纪录片的真正精神在于:记录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记录"人"的生活,透过普通百姓的生命状态和精神特质,来观察社会的发展,这是本质所在。虽然纪录片风格各异,主题不同,但其核心是:承载"人"。没有反映人性的纪录片,它便不存在价值。

  这是纪录片的精神,而纪录片的价值在于三个方面:一:独特的发现,必须有独特的观察视角。这样的观察视角,代表着记者的观点态度。二:独特的价值,纪录片所记录的,是正在发生变化的历史,必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必须是不可预测的过程。李老师强调到,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纪录片是在记录历史。三:是否具有历史特征。这是判断纪录片是否纯正的标准,也是判断纪录片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只需将纪录片放一段时间后看它是否还具有价值。有的纪录片时间越长,越有价值。

  正是基于这样对于纪录片求精求真的执着,李老师所拍摄的纪录片大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厚重的时代感却在纪录片中找不到任何褪色的影子,能够将时代定格在一部小小的纪录片之中,能够拥有这样的"时代韵味",也正是它们能获得如此多殊荣的原因所在。

  "1000个人做了1000个片子,结果却像一个人做的。内容全都千篇一律。而当你真正走上国际电影节的现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那的纪录片是千奇百怪的,怎么做都行。"这是李老师最为深切的体会。

  李老师说:"由此明白了,纪录片没有这样的,那样的限定,尊重作者的心理轨迹就行了。"在采访之前,我完全想象不到李老师对纪录片有着这样深刻的理解,他对纪录片的情怀,更是我这样一个后辈所理解不了的。他谈到贯穿了自己20多年纪录片精神,那就是对于"理念"的恪守,这是创作者的生命,同时也是对自身作品的一种认同,你需要让它占据你生命的一部分,一部分就够了。

  李老师说到:"如果有一天这样的状态结束了,那么我的职业生涯也就结束了。"

http://www.dxsbao.com/news/843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定稿调查问卷:为成功奠基

为更好地宣传“五水共治”工作,7月10日上午8点,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 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在办公室为后期调研问卷做准备工作。调研团分成4组分……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五水共治知民情 调查问卷解民意

为了解舟山市民对“五水共治”政策了解情况,同时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宣传工作。7月12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东科调研团:寻根问源 检测水质

为探究舟山河流水质情况,检测红卫水库上游水井水质是否达到饮用水标准。7月11日上午9点,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 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跟随定海区环保局……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牵手环保 探水之秘 -记浙海大东科社联五水共治调研团水质检测活动

为更好地了解定海区河道的水质情况,7月11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与定海区环保局共同对盐仓大河及红卫水库上游的水质进行…… 杜佳芸 大学生网报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取井水,测水质,东科守护饮用水安全

7月9日上午8点,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 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再次来到后山红卫水库进行水质取样检测工作。经过约40分钟步行,调研团一行来到后山水库的一…… 黄晓雅 查看全文 >>

登山寻水地 东科学子齐努力

2017年7月9号,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在社会实践的第九天前往鸭蛋岭的村民自主集水点采水。 早上八点,全体成员…… 张安妮 大学生知识网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总结学习 承前启后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2017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团的调研活动已举行过半,在7月10日迎来了整理与休整的一天,对前期开展的活动进行总…… 张安妮 大学生网报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打造美丽舟山 东科学子绘新画卷 ---记浙海大东科社联五水共治调研团广场设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推出的“五水共治”方针政策,宣扬“五水共治,人人参与”的理念,7月8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助力十三五,汇聚青春能量”五水共治调研…… 杜佳芸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鸽志愿服务队赴喜安社区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24年9月28日上午,青鸽志愿服务队在安靖街道喜安社区分享中国绘画中有关山水画的知识,…

大学生“三下乡”走进威远县红星村,带领小朋友领略敦煌艺术之美

2024年7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三下乡”青鸽志愿服务队来到威远县严陵镇红星村,开展了一场以敦煌莫高窟石窟造像及壁画制作为…

天佑关注 | 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一届骨干培训顺利完成!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青年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与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全面提升我校…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心语汇梦”志愿服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些人在默默付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意义,用心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这就…

最新发布

德州学院资源环境与规划学院举办学生宿舍设计作品模型展
2018年6月13日,德州学院资源环境与规划学院在求实楼一楼大厅举办了学生宿舍设计作品展。此次展出的设计作品均由我院高绪老师指导,2016级、2017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设计。据悉,本次2016级、2017级模型 …
虐童事件下,谁为“宝”而“保”
  虐童事件下,谁为“宝”而“保”  文 陈锦兴  11月初,两段携程亲子园老师虐待孩子的视频被曝光。在4分35秒的视频中,包括孩子被推搡、被喷消毒水、被强行喂芥末、被老师掰脚换尿布等画面。上海长宁警方 …
网页游戏如何打赢“逆风”战
  网页游戏如何打赢“逆风”战  文 陈锦兴  “大扎好,我系轱天乐,系渣渣辉,探挽懒月,介四里没有挽过的船新版本,挤需体验三番钟,里造会干我一样,爱象戒宽油系”如今这段蹩脚的粤式普通话广告词,已经 …
“狼性文化”是福音还是梦魇
  “狼性文化”是福音还是梦魇  文 陈锦兴  12月19日,一个名为“员工互扇耳光”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在南昌一家美容机构的周年庆活动上,十多名女性员工身穿工作服,两两面对面跪着,大力扇着对方耳光, …
服务大众 爱暖益行——机电青协开展阳光益行活动
  为完善医院大学志愿服务一体化,推动志愿医疗服务的深入发展,营造尊重患者、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巢湖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开展“服务大众,爱暖益 …
 匿名社交,一场无声的狂欢
  匿名社交,一场无声的狂欢  文 陈锦兴  当今,很多社交APP中都带有“匿名”相关功能,比如QQ的“悄悄话”“坦白说”的发布秘密和评论好友的功能,“无秘”“soul”软件的“隐去真实身份信息”与网友聊天 …
忠诚测试,一场爱情附赠的纯白花嫁
  忠诚测试,一场爱情附赠的纯白花嫁  文 陈锦兴  “真爱检测,辨别渣男渣女”“测试男友出轨,实时提供聊天记录,资料信息绝不泄漏”,这就是时下流行的“忠诚测试”。只要你在网上花钱购买忠诚测试产品, …
 汉字读音无固宜,当约之以何?
  汉字读音无固宜,当约之以何?  文 陈锦兴  5月7号,作家马伯庸发微博称:“哎!原来这个词的读音也已经改过来了啊!”,内容是他感慨“说客”个词的发音居然从“shuìkè”改成了“shuōkè”。这让不少 …
《宫娥》杀人事件
  《宫娥》杀人事件  文 陈锦兴  当阳光的爪子,从地平线上缓缓爬起并伸向东京之时,之后便会有无数的爪子,一并跃跃欲试,爬伸过来……这时房顶上嘶哑啼叫着的乌秋鸟,便会穿透摸索着的晨雾,扑凌着翅膀砸 …
请栓好那条“管制”之链
  请栓好那条“管制”之链  文 陈锦兴  在“湘潭大学狗咬人”事件所引发的广泛讨论中,一方认为“流浪狗咬人”罪在学校“打狗队”失职,没有做好防范措施,保护校内学生的安全。也有网友对“爱狗人士”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