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海水养殖面临污染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水池塘养殖业高速发展,围垦了大量的滩涂和红树林湿地,部分良田也转化为虾塘。沿海虾塘养殖的扩展虽然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可观成果,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大片滨海湿地和红树林遭到侵占,滨海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排放的养殖污水累积造成海洋污染,等等。养殖排污不仅威胁着近海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同时也威胁着养殖业的自身发展,个别养殖污染严重的海湾已无法利用海水进行养殖生产。如何平衡好海水养殖与海洋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成为海水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难题。
成本问题限制生态改造
2000年国家林业局计划用10年时间将中国红树林面积从2.2万公顷恢复到6万公顷的目标。然而,因为缺少宜林滩涂,到2013年,全国才新增红树林3300公顷,目标完成率仅8.68%。因此,退塘还林必将成为增加我国红树林面积的重要途径。
退塘还林的最大问题是虾塘征收的巨额补偿金和虾农转岗就业问题。2014年,海口市政府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30多公顷虾塘实施退塘还林,代价高昂。我国东南沿海虾塘养殖农村多为经济欠发达区域,因此,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是退塘还林政策落地的必然突破口。
2014年,中国东南沿海虾塘总面积约为24万公顷,为中国现有红树林总面积的9.49倍。其中,至少有10%的虾塘源自于红树林(约2.4万公顷)。如果能将这部分虾塘进行生态改造,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攻破难关
为解决虾塘退林工作中遇到的这一难题,广西红树林保护中心的范航清教授与他的团队经常长期实践探索,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传统虾塘养殖技术改造方案。该方案包括3种改造模式:生态混养、生态集约化、生态工厂化,既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农户的需求,也便于因地制宜的组合应用。
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是根据物种共生互补原则,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原理,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空间和环境中共同生长,以期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污染物排放的一种养殖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生态改造,该技术方案只需将25%~50%的虾塘水面用于重建红树林和盐沼植被,即可实现传统虾塘养殖的生态改造与产业升级。不仅可有效解决虾塘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美化修复沿海景观,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生态改造后,水体环境和动物栖息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养殖效益和单位产量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产量由传统的平均每年1000千克提高到1500千克;生态养殖的产品单价比纯人工养殖产品价格高10%~30%。保守估计,生态改造能使虾塘养殖效益增加30%以上。
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将自然保育、养殖与滨海湿地恢复有机结合起来,既造福沿海人民,又符合区域减排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值得研发示范。
“虾塘-海堤-潮间带湿地或红树林”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典型景观特征,也是东南亚红树林国家遇到的一个相似问题。“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针对海堤内虾塘提出了红树林重建与产业升级的初步设想,可在全球率先建立红树林保育创新技术体系,为周边国家海水养殖困境提供示范,为国家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增添一项实质内容。
参考文献:
范航清,阎冰,吴斌,等.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J]. 广西科学,2017,24(2):127-134.
http://www.dxsbao.com/news/937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