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萌芽于南方民间的‘村坊小曲’,初为歌舞小戏”。“因其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全面奠定了中国民族戏曲艺术的艺术体系与基本格局。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其重要性相当于希腊之雅典,印度之犍陀罗,它们分别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即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的发源地。南戏血脉始终贯穿中国戏曲全部历史的始终,全国许多古老地方剧种,包括温州的高腔、昆剧、瓯剧与和剧等,仍然不断上演南戏遗存的剧目,音乐声腔与南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衔接。
今天上午,我们实践队的成员来到了温州南戏博物馆,在追寻中国戏曲根源的同时,感受着南戏遗存的风韵。有句话是这样概括中国戏剧史的,“中国戏剧一半在浙江,浙江戏剧史一半在温州”。我们的队长潘钊妍说:“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对于南戏这个词,我们已不陌生,只要讲到温州的历史文化,就绝对绕不开南戏。”
温州南戏博物馆通过八个展厅,对南戏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个系统的展示。通过参观展厅,我们详细了解到南戏的音乐体制、脚色体制、剧本体制和演出体制,同时我们还欣赏有关南戏的各色展品。我们的队员陈倩倩如是说:“博物馆里有许多能展示南戏风貌的艺术品仿品,如三国青瓷堆塑谷仓罐、三国堆塑谷仓罐、《江山胜览图》。馆里还展示了一些戏曲所用的伴奏乐器,如笛、鼓、锣、箫、笙等。在馆里,我了解了南戏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并且亲自听了一段南戏,品味声腔的抑扬顿挫。我还欣赏了戏服、面具的魅力,知晓了瓯剧的繁衍脉络,感受了提线木偶戏和苍南单档布袋戏的艺术特点与博大精深。”其中最令我们心驰神往的便是那些做工精致的脸谱和华美绝伦的戏服。
除此之外,博物馆内还陈列了温州南戏新编工程大事记,例如:1982年以来,温州市成立南戏研究小组,编辑出版《南戏探讨集》共七辑;1986年冬,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原永嘉昆剧团的部分南戏如《荆钗记·见娘》、《琵琶记·吃糠》等进行录像;1998年启动“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已整理、改编宋元南戏10多个剧目等。温州南戏博物馆希望通过展览,总结南戏历史经验的同时,充分利用南戏的宝贵遗产,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为当前正在开展的戏曲改革与振兴服务。
参观完南戏博物馆后,我们来到了郑振铎纪念馆。郑振铎纪念馆里陈列着许多关于郑振铎的旧照,这些旧照大多都是一些郑振铎和他的家人和好友的合照,还有一些记录了他的重要事件,向我们展示了郑振铎闪耀的一生。
郑振铎于189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温州度过的,他的一生也与温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温州,他始终怀有浓厚的思乡情怀。据其子郑尔康回忆:“不论是在上海还是北京,家里时有温州人来访,父亲与他们总是用温州话交谈。”队员沈欣雨谈道:“可见郑振铎先生是一个念旧的人,他喜爱一个地方,便会将它时时挂在嘴边。”
队员陈欣雯这样说道,“最初知道郑振铎,是因为他翻译的泰戈尔诗集《飞鸟集》,今天和“两不走”实践队的队员们一起参观了温州的郑振铎纪念馆,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郑先生是一个文坛巨匠,他与许多近代著名的文人墨客都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像是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文人就与他常有往来。先生是一个文人,但他同样是一位革命志士。他在抗战期间,用文字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五卅惨案发生后,郑先生就他所目睹到的情况,创作《街血洗去后》发表在《文学周刊》上,以强烈的抨击政府当局的无能、懦弱。为了革命工作的顺利进行,郑先生和他的家人常常要化名辗转各地开展革命工作,经常在死亡线边上徘徊,先生的大无畏精神令人钦佩。
另外郑振铎作为一个文人,他喜爱中国的文物,在抗战期间,他曾为了保护文物而和敌人斗智斗勇。建国后郑振铎出任了国家文物局局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事业的奠基人。毛主席曾经说过:“关于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着毛主席对郑先生在文物方面的造诣深深的肯定与信任。
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壮烈牺牲。郑振铎的离去是中国文化届一大遗憾,但是他所作出的贡献会深深刻印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进程和我们的心中。
队员鲍超云感叹道:“在展览的最后,我被名人们对郑振铎先生深切的悼词与寄语所感动。”
“他是中国的爱国的文化人可永志不忘的人。——冰心
他始终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活力,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叶圣陶
看到他那些成就,即使像我这样一个外行,我也愿以公民的身份,向他表示感谢,他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多少财富!——巴金”
http://www.dxsbao.com/news/951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