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如一真君子,千年传承绞胎瓷
撰稿人:曹凤仙/摄影:宋淼
走过车水马龙的喧嚣闹市,穿过幽深安宁的梧桐巷道,7月16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中原出彩”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展览馆,了解一种曾隐没于历史洪荒数百年,时至今日才逐渐散发其光芒的文化宝藏——绞胎瓷,并采访到现今复兴绞胎瓷工艺的匠人--柴战柱。
表里如一 瓷中君子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玲琅满目的绞胎瓷作品:长乐、望春,硕果、绕梁三日,以及打太极的瓷娃娃、绽开屏的红孔雀······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刹那间吸引了队员的眼球,原本因在路上奔波而积攒的焦躁也逐渐褪去。这时展厅的讲解员走过来向实践队员们讲解绞胎文化:绞胎瓷是指利用不同色调的坯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用复杂的工艺制编织出不同的花纹,经过独特的烧制方法,制成内外花纹一致、内外通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的绞胎瓷,因其表里如一的特点,又被称为“君子瓷”。可惜的是,这本应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瓷种制作技法却在宋朝因战乱而散之一朝,从此,世上再无绞胎瓷。直到一代匠人柴战柱在深山中潜心研究二十余载才得以让份古老的传承技法得以重获新生。
(实践队员参观绞胎瓷作品)
一山一人 十载华生
“我这一生,没有其他爱好与事业,唯愿与绞胎瓷两不相负。”在采访绞胎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的时候,他这样说道。柴战柱向实践队员们说道:“我十几岁便在外漂泊,那时有人问我焦作曾作为绞胎瓷的产地,现在是否还有人研究那个瓷器呢?答案自是没有,却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时代丢弃的,我为何不能把它捡起来?从此,重制绞胎瓷便成了我的夙愿。”也是从那时起,当阳峪中袅袅烟火不断升起,那个为绞胎痴狂,为梦想坚守的人青丝也逐渐被风雪染白霜。“一开始家人对我还比较支持,可是十几年过去,还是不能烧制出成品,所有人都对我心灰意冷,劝我另谋出路,但我总觉得再努力一点,再坚持一下,我一定可以为绞胎瓷做得更多。”凭着对绞胎瓷的坚守与执着,柴战柱在当阳峪——那个曾经绞胎瓷的发源地,也保留着丰富原材料的小山上,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柴战柱老师讲解绞胎瓷作品)
苦心不负 无憾流年
苦心人,天不负。在经历了日复一日的失败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事件出现转机,“那天晚上两点多,正在成型时燃气忽然不足,我便急忙下山去附近的农家借燃料,多保持了那个温度曲线下的状态,不曾想竟第一次造出毫无破损的成形瓷器!”突破了最大的难关之后,绞胎瓷的发展便迎来极大的转机,“绞胎瓷运用泥土原料,经过加工,除去杂质,运动中初成坯胎。然后以利金之器修整成型,并打磨而至光滑,上釉烧制。在火之妙境中,由初始的黑而生成暗红,而后不断升温,炉内呈赤色、橙色、黄色。真正冶炼,便是从白色至青色的至高境界,‘炉火纯青’也由此而来。”在柴师傅的不断摸索与学习下,失传千年的绞胎瓷,终于重新散发出光芒!
随后柴师傅便创作出一系列作品,《硕果》录入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中华龙》收入英国珍宝博物馆,世人对他复兴绞胎瓷的技法也逐渐认可认可,柴战柱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和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艰辛恢复和发展了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传统烧制工艺,这种行为蕴含的精神正是那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的“工匠精神”。采访最后,柴老师告诉实践队员们:“我这一生,在山上待了三十年,没有歇过一个礼拜天,甚至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做过劳动模范,拿过两项省科技成果,一百多项专利,不敢说这是你们要找的工匠精神,只希望你们也可以多一点吃苦精神,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此外还要专一,我这一生,能做并且只做一件喜欢的趣事,能把绞胎瓷制作工艺传承下去,便也无憾了!”
(柴老师讲解绞胎瓷作品)
表里如一真君子,千年传承绞胎瓷。经典永不过时,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而越发浓厚悠长,走进绞胎瓷,实践队员们不仅看到了表里如一的瓷中君子,更看到了柴老师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实践队员,继续传承“工匠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45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