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你可曾幻想过这样一个地方,有蓝天没有雾霾,有星空没有尘埃,有山林没有高楼,就这样,干净清澈不施粉黛。小时候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否惊讶于到底是什么,能促使这样一个女子写出如此震撼人心,温暖人心的作品?当志愿者们踏上马套古槐风情路的时候,一切,也便有了答案。
古槐风情路上,还住着人家。在这里的住户,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在风景区居住的人了。
7月17日,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爱之翼”文化宣传服务团志愿者们一踏进马套的古槐风情路就感受到了古老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一条窄窄的巷子,左边是极富现代感的墙绘,右边则是斑斑驳驳的石墙;左边的墙绘上描画的是毛主席,右边,则是翠绿的爬山虎爬满墙壁,摇曳身姿。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交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马套文明。
乡情,是一种自豪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斑驳的石墙,凹凸不平的墙面是岁月的痕迹。这是村里重点观光基地,是专门复原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景象。柔嫩的泥土,踩上去软软的,嫩绿的新芽就在这里破土而出。几块搭石错落有致,成了一条通往屋里的小径。水缸里还留有新鲜的水,上面漂浮着几片青黄的落叶。这是几间上个世纪才会存在的毛坯房。走进屋里,仿佛又到了另一个世界,八仙桌、老旧的黑白电视、长凳、煤油灯、刺绣筐、印着红双喜的照脸镜……每一件器物都上了年纪,也许比孙大爷还要年老了。
孙大爷今年已经60岁了,坐在新建的木桥上,精神矍铄地向我们讲起过去的故事。我们所在的地方,是村里的明清年间,皇上微服私访,经过此地,并将马栓至于此,于是这里得名“马套”。而那棵古槐树,也就成了这里的地标性建筑了。整个树扭曲着、盘旋着向上生长,树皮斑驳,枝叶浓密,形状古怪,像个开膛破肚没了内藏的妖怪。“元至正年间,任氏先迁,渐成规模,植以此槐为纪,世代陪护。”古槐树上挂着许多红色的丝带,也许这棵树,背负着太多的期冀,承载着太多人们的美好祝愿,拥有着太多的故事。这棵树,不仅是马套的,也是人民的,更是大地的。
六百余载,山川有意。流水含情,子孙百代。这棵槐树值得敬仰,这条古路值得敬仰,这里的人们,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也值得敬仰。
乡情,是一种良善
任大爷今年71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当志愿者们来到时,他正坐在那棵古槐树下,惬意地喝着茶。
一提到任家庄,任大爷就来了精神,他主动提出带志愿者们去参观任家庄遗址。穿过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任大爷身手矫健地爬上了一段泥泞的陡坡――这并不是一条经过开辟的路。乱石和及腰高的杂草被踩地七零八落――显然,任大爷常常来看望。
说是三间石头房子,可是经过了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岁月的雕琢下,一切早已衰败不堪。站在布满沙砾的小土堆上,志愿者们能看到的,就只有掩映在墙头草下的几面乱石堆砌的墙壁。
环境恶劣,任大爷却依旧不减热情“以前俺家可是村里第一大户!1955年部队让俺们搬迁,顺应政策嘛,要建水库,部队驻扎。就花了3年,都把房子搬空了,有的还把坟地都给起了!”山里的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任大爷一脸自豪,又有些惆怅。在任大爷一再邀请下,志愿者们踏进了任大爷现在的家。家里被任大娘打理地井井有条,青灰色的水泥墙、绿色的纱窗、几盆清新的盆栽、一只活泼的小狗,倒真有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农家乐趣。
“俺们这个村啊,那是真好。当年,都让邻村羡慕啊!人家都说俺这是风水宝地。”
“是啊,这是山清水秀的。”
“咦!要俺说,不仅是山好,水好,关键是俺这里人也好啊,不横,不欺负外来户。那时候闹饥荒,人家逃到俺这里,谁来俺们都高兴!现在啊,俺们村里总共有300多户,1600口子人呢!”
是啊,也许风水宝地不在于这里有“金山银山”,而在于这里的人民有一颗包容的心,知足的心。马套的人民勤劳善良,朴实和气,这就是这里能成为风水宝地的原因。
乡情,是一种守望
当走进王奶奶的家里时,志愿者们着实被眼前的这一份萧瑟的景象所惊住。很难想象,一个78岁如何在这样一种杂草丛生的地方居住下来。正屋地基很高,要爬上一段楼梯,才能进入屋内,好在,王奶奶是个健康而乐观的老人她在大门和入门墙的中央架起了葡萄架,厕所后面,围起了鸡舍,再往里走又有种的丝瓜和茄子,乍一看,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王奶奶的门牙已经快掉光了,可是却丝毫不影响她时常露出的笑。志愿者们坐在小板凳上听王奶奶讲属于她的故事。与之前在大门外的谈笑风生不同,她似乎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老伴与孩子。也许中年丧子、老年丧偶的经历是她这辈子都无法抹去的伤痛,女儿们的远嫁,又无疑平添了她内心的寂寞。
“奶奶,您怎么不听政府的劝,去养老院呢?那里有人照顾,有人陪有国家扶持,多好?”
“俺不去,俺哪能去那里呢?这里就是俺的家!”
“您自己在家,不害怕吗?”
“那有啥好怕的,我一个糟老婆子,谁能害我?再说了,这里是俺的家,俺怕也不能走。俺要是走了,闺女们怎么回娘家啊。”
“58年啦,俺从泰安嫁过来58年啦!孩子们走了,俺老头走了,俺要是再走了,谁来守这个家呢?”
……
一句句朴实的话,虽然简短,却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绵延无尽的哀愁,和对“家”,对“马套”无尽的情谊。
也许他们老了,走不动了,可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在奋斗的路上,被乡情所牵绊着。
是啊,无论身在何方,家,始终是人的根。守着家,才能守住根;守住家,人才不会像飘摇不定的水草。乡情是网,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网住那天地间小小的我们,将我们带向归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56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