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梨园小分队来到了这个具有浓烈文化气息的茶馆——非遗堂评弹茶馆。于平江路,斑驳的墙,角落的青苔和青瓦白墙,走到充满了历史底蕴的悬桥巷,穿过深深的悬桥巷,嗅着门窗内飘散出来的饭香,步行约5分钟,便发现一条向北延伸出的小巷,于此旁乃是状元洪钧故所,向里走去,此处便是评弹茶馆了。
热情好客的馆长接待了我们,进门后,看着不大的舞台,局促的环境,竟感到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也许是受此处环境的熏陶,就连馆内的小猫举手投足间都犹如那翩翩君子一样。馆长热情的招呼我们在一旁坐了下来,据馆长所言:“昆曲这种带着古老气息的遗种,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需要自身深入其中去好好体会他们的韵味。”
评弹,吴侬软语,苏州话的糯,配上三弦与琵琶错落有致的弹奏,显得绘声绘色,所以评弹流传了好多传统戏曲名段,杨来武与小白菜,西厢记等等。店里两位当家人就是出身于评弹世家,为保留并弘扬传统戏曲,开了这家古色古香的茶馆,客人来此喝茶品茗,还能点唱听上一曲。馆长夫妻也不怠慢,开唱前必须穿好传统戏服,男生长褂,女生旗袍,古典美油然而生,也是对自己从事的艺术职业的尊重。不一会儿,馆长变身老生,直接上台进行了表演。
仔细的聆听着评弹的曲目《天涯歌女》及《红楼梦》中的一些小片段,不禁感叹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魂。一曲罢了,犹觉语音绕梁。这便是评弹和昆曲这些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在。经典之所以被传唱,被追捧,必有属于自己独特魅力。昆曲能流传至今,不仅仅在于表面,而在于其不同寻常的内蕴。
随着苏州公共文化建设的普及与升级,现代化的生活日新月异,苏州评弹之所以能够依然生存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创新。近些年,评弹在语言、内容上也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譬如,王池良、吴静表演的《水浒·打店》,里面就用到“我吃到包子,吸到汤汁鲜美可口,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时髦词汇;还有袁小良,曾尝试用韩国“江南style”演唱评弹;再譬如,《征母启事》《一封电报》、《重逢》等一大批现代题材的评弹戏曲涌现,丰富着评弹的时代内涵。这些努力,换来的是评弹的活力,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紧紧把握群众的需求,紧贴市场,让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才能让这些优秀的戏曲生生不息。
厚植基层,永续活力。这是评弹的生存之道,也是昆曲等其他很多传统艺术发展的相通之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66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