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绵城市”调研团队走进济南市政设计院道桥所,与负责“海绵城市”的工程师柴峰进行交流。
调研团队对济南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仍发生内涝提出疑问。对此柴峰讲到,首先“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济南来讲,试点区划定39平方公里,试点区与城市建筑区约1:20的比例是济南发生内涝的重要原因。此外,内涝的发生与济南的地理位置有关。济南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使得雨水不能快速排放。
在被问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济南的困难之处时,柴峰直言确实存在困难,第一点与城市发展强度相对较大有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面积最大区域在小区,小区发展趋势偏向高层化,地底的钢筋混凝土使得”海绵城市”在建造时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与民生问题发生矛盾。山体附近的部分市民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持保留意见,原因在于山体附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征收市民种植用地改造为蓄水池等设施,与市民的利益相冲突。第三点在于“海绵城市”的管理方面。目前“海绵城市”的管理是其推进的一大难点,建设后期的维护、修理等方面都还有待完善。
柴峰认为济南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对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四个方面考虑相对比较全面;对于渗、蓄、滞、净、用、排方面要求相对灵活;对于城市水系统建设、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建筑小区系统建设这四大系统方面做到了因地制宜,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此外,柴峰讲到,“海绵城市”不仅仅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更重要的是它代表在城市建设中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途径相结合。这种尊重自然的理念才是“海绵城市”的内涵和核心所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98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