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如霞)7月16日至21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江西省赣县,向当地崩岗治理模式“取经”。在为期6天的崩岗治理调研活动中,实践团队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开展调研和科学宣传工作,并与赣县水土保持局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赣县水土保持局了解当地崩岗治理的具体情况。据赣县水保局副局长邱欣珍介绍,赣县的田村镇和白鹭乡是整个赣南地区崩岗最集中的区域,其崩岗具有数量多、密度大、类型全、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的特点。经过不断地探索,赣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崩岗治理之路。其中,邱局长重点介绍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的金钩形项目区崩岗治理项目。他分别从项目概况、治理模式、治理成效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金钩形项目区崩岗治理项目涉及白鹭、田村、南塘等7个乡镇,规划治理崩岗700处,治理崩岗面积301公顷,治理模式包括开发型、生态型、修复型、提升型等四种。工程于2017年6月启动,通过近一年的扎实努力,预期目标圆满完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可以通过发展脐橙、杨梅等经果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对于未来的规划,邱局长说道:“希望能够把赣县打造成我国南方的崩岗治理的示范基地,为其他地区甚至全国的崩岗治理提供借鉴。真正做到‘叫崩岗长青树,让沙洲变良田’。”
随后,在水保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赣县金钩形崩岗治理示范园实地观察该地区崩岗治理成效。实践团成员深入每一个示范区,仔细对比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治理效果。作为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实践团成员潘明轩感慨颇深,他说道:“园区内的很多治理方法我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如今亲眼看见这些方法的应用和成效,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为了对比不同崩岗治理模式下土质的区别,实践团对崩岗的不同部位、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崩岗土壤分别采集土样,并将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研究。
为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水土保持意识,实践团利用两天的时间走访了4个村庄,50多家农户,帮助当地村民完成调查问卷并向他们发放科普读物和自制的宣传手册。最后,赣县水土保持局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将共同致力于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工作。
实践结束后,队长刘成帅感慨道:“本次实践中,我们亲眼看到江西赣县的崩岗情况与治理成效,深刻地认识到环保不仅是口号,更是一种责任,需要提高意识,更需要行动。我们身为资环人,更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并以实际行动保护祖国的大好河山,切实做到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28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