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赞)7月14日至20日,动科动医学院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汶川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汶川县辖下威州,卧龙,映秀三镇,对汶川县震后文化保护事业,产业重建工作和熊猫特色旅游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
不倒碉楼后的羌文化保护
“这次大地震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羌族文化这次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中国羌族文化有可能成为绝响。”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在512震后对羌文化前景表示极度担忧。
震后不久,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执笔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呼吁筹备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该馆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的设计者何镜堂院士设计,这座拥有羌红色彩、羌碉形态的博物馆,集中展示和传承了六千年的羌族文化。其中,作为博物馆外形灵感来源的羌族碉楼,因其实用性,成为了羌族文化的代表者之一。博物馆讲解员为我们展示羌碉摄影时介绍道:“羌碉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其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许多村落的羌碉甚至在512大地震中保存完好。”
汶川政府大力保护下,羌文化在如今汶川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消失,街头贩卖水果的妇女多身着羌族传统服饰,她们的衣服绣有花边,衣领上镶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系绣花腰带,足穿勾尖绣花鞋,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
漩口中学遗址上的新生映秀
16日,实践团队参观了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在地震中倾倒的教学楼废墟前,安放着一个硕大的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表盘,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大地震导致教学楼剧烈摇晃,地基下陷,三楼变成了一楼,教室里的一面钟因为摇晃摔落到了地上不再走了,于是人们做了这个纪念表盘。”一位热心的本地阿姨为我们做起讲解。据了解,该遗址下仍有21位师生长眠。
震后重建的映秀镇与水墨,三江等传统旅游古镇,共同组成汶川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区。映秀大力发展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至今年2月,全镇有餐馆59家,客栈67家,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经营的人占全镇人口半数以上。
以黑茶为代表的茶产业,成为了映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旅游新品牌。“映秀镇产茶历史悠久,全镇有百年老茶树20余万株。”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说,“地处茶马古道要冲的映秀镇,茶叶历来是茶马古道上流通的重要商品。灾后产业振兴,映秀镇突出旅游与茶产业的融合。”
一位名宿老板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映秀的新问题:“最近因为四川暴雨,没什么人过来,所以街上冷冷清清的。旅游业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好起来,但是映秀的产业比较单一,受天灾的影响很大。”
卧龙基地中的新兴熊猫经济
由于暴雨影响,18日团队仅到达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该基地由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中心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建,位于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耿达乡神树坪----黄草坪区域,占地面积约150公顷,目前共有大熊猫50余只。
卧龙基地与都江堰、雅安碧峰峡两基地共同组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大熊猫科研与自然保护教育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大熊猫的繁育进行基础应用研究,综合开展大熊猫、珍贵经济动植物的行为、生态、饲养、繁殖、育幼、生理生化、内分泌、遗传、疾病防治、人工复壮、种群监测等领域研究。
自2016年起,汶川县政府开启了卧龙大熊猫节文化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和大熊猫保护工作,助推汶川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熊猫品牌”打造,深度融合汶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
“在做好保护区本职工作同时,增大旅游的开发,人们就可以富起来。”团队指导老师金卉强调保护区的旅游价值,“加上熊猫这个超级IP,能够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很客观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6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