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实践队支教组成员访谈实录
时间飞逝,外国语学院“育苗”实践队到调丰村调丰小学开展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队员们对这个地方的人和境产生的或深或浅的感情早已取代初来时的迷茫、不适应,现在的他们。今天,新闻组成员采访了支教组部分成员,了解到他们作为队员以及“小老师”的感受。他们分别是肖雨晴、罗叶生、刘耀辉和胡嘉俊。
从“手足无措”到“得心应手”
“在一开始,我上课时是有些紧张的,因为不知道应该讲些什么让学生既能感到有趣,又能学到知识。我才是大一的学生,学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师范生技能课,为此我不知道如何去备课。”支教组组员胡嘉俊这样谈及他初来时的感受。无独有偶,另有一位组员罗叶生也有同样的感受:“在过来基地的前几天,我一直在准备课件,但真的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的确,支教组组员们在刚开始备课时都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在上了第一节后,各位老师都发现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所以他们抓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这一特点,调整教学方法。胡嘉俊分享他的经历时,说道:“我上了一节课之后我开始在上课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问题,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有运用知识去回答一些问题,好比‘蜗牛爬井’这种数学问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样的,组员罗叶生站在学生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从“严厉的老师”到“亲密的朋友”
除了备课问题外,支教组组员普遍反映这里的学生很调皮,上课不是特别配合老师的安排,甚至做出了不尊重老师行为。罗叶生回忆说:“我们第一节班会课,学生们都不听讲,然后我很生气,后来我得知那节班会课,其他班老师都采取了很凶的教学方式,试图管住学生。”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们上课都会很凶,但是效果不太好,学生还是会不配合老师。
但后来这种情况在慢慢转变,老师们与学生们相处久后,发现这些学生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陪伴和关注,所以有些学生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吸引周围的人,所以很多人把他们当作“问题少年”。而我们支教组组员并不拒绝与这些学生相处,反而理解同情他们的处境。组员罗叶生回忆起他与一个叫程孟济的男生的故事,讲到情深处,罗叶生眼里泛起泪珠,“孟济很调皮,每次见到我都叫我的外号。有次他知道待会我要上他们班的课,他就过来和我说,‘嘿,你死定了,我一定会欺负你的。’然后我就问,‘你为什么要欺负我呀?’‘因为你不是这里的。’他说这句话我感触挺深的。因为我知道他的家人是不在家的,这里挺多孩子的父母都不在家。我觉得学生们在爸妈那里得不到关注、爱护。所以就想在我们这些老师这里得到一些关注,我觉得他们调皮捣蛋也是和我们玩,所以他怎么欺负我,我就这样子过了,不会计较的。”
此外,为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丰富学生们的假期生活,老师和学生们在课间或是下午放学后,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跳大绳、打篮球、赛跑……他们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回忆。“有一次我和一个男生打乒乓球,但是他不是很熟练。因为小时候我专门学过,所以我就教他怎么握球拍,怎么发球。指导之后他就跟我说,‘谢谢老师!谢谢你教我打乒乓球。’”支教组组员肖雨晴谈及她印象最深的事时,这样说道。
日短情长,受益匪浅
当被问及是否还愿意参加支教实践活动,这些受访的组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三下乡活动不仅仅帮助了孩子,也帮助了我。”支教组组员刘耀辉说。胡嘉俊也有一样的感受:“虽然三下乡挺辛苦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历练,在三下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支教的同学可以受益,后勤组等其他的组也会在三下乡中有所长进,吃苦总会有收获的。”
的确,短短十天的三下乡活动,也许不能彻底改变这些学生,但是这是师生之间互相成长的过程。因为这些三下乡队伍的到来,为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带来了许多外界新鲜事物,带来了希望。让学生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等着他们去认知和探索。让他们有动力去学习,让他们有动力去走出这条村,去发掘新的东西,然后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对于我们支教组组员来说,这十天的教学,他们不仅收获了教学实战经验,更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收获珍贵的师生情谊,感悟“人与人相处所需的耐心、细心和真诚”真理。
图从上到下分别为罗叶生、刘耀辉、胡嘉俊、肖雨晴(谢婉薇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68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