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的一群学子围绕着“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的活动主题,开展了“情系小浪底,传承水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奔走在洛阳的街头巷尾,在亲身感知和体验洛阳独特的水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社会责任,关注节水与污水治理,向民众宣传水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的知识。
中华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关于“水的文化”。翻开浩繁的书卷典籍,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种种描绘、吟诵、歌咏,是世代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文学母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高屋建瓴的视角下,生态环境被放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在新时代生态环境理念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正逐步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一副美丽中国的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而洛阳,正是中国环境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实践队来到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感受着她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魅力。
街头走访:倾听洛阳当地人的心声
没有一种根基比深入群众更加结实。队员们走访了王城公园,向洛阳市民了解他们对水文化与水环境的认识与感受。雨后的王城公园空气清新,游人如织,问卷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受访者之一是一位旅行社的经理。他对洛阳的水文化相当了解,绘声绘色地讲了许多洛河的故事,介绍了大量洛水文明的历史传说。洛河,古称洛水,它作为洛阳的母亲河,见证了太多洛阳城兴衰交替的辉煌和落寞,也承载了无数河洛儿女的自豪与思想的厚重。
另一位受访者是在河边已经居住了十年之久的老人。十年来,他的双眼扎扎实实地观察着洛河变清、变美的种种变化。老人动情地向队员们表示:“感谢政府,洛河一定还会变得更美,洛阳也会变得更美。”
观水听涛:小浪底水库之行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母亲河,但母亲的怒涛无疑令人生畏,每次洪灾泛滥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计其数。但现代人类掌握着巨大的科技之力,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形成了“世界最壮观的泥沙瀑布”,这一壮观的人工景观展示出人力的伟大。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排沙期。调水调沙,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水库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成员们介绍了排沙的原理和作用。“本次调沙大约会持续一周,形成的壮丽景观吸引广大游客来到小浪底,亲身体会母亲河雄伟磅礴的气势。”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走向群众、走向水边这一系列的实践,队员们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与书本,更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个人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山高不阻其志,涧深不阻其行,炎热不能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劳累不能减少我们的热情。一路走来,队员们相互信任,一起成长,共同完成了这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个炎炎夏日,一群学子走出象牙塔,满怀热情地深入社会基层。他们体会到了辛苦与挫折,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终于为此次社会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份经历必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06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