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去的有点晚,最后只剩我和曹老师,恰好我们都是五年级的老师,她便和我说起了五年级的一位女生。我对这位女生的印象是有点像我小时候,性格略有些男孩子气,很要强,数学课太积极,表现挺好,听说成绩也不错。曹老师教他们语文和英语,昨天让他们写作文,写感动自己的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这个女生没交作文,曹老师问她为什么,她只是哭。后来和曹老师说,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爷爷奶奶在家里,经常会遭到爷爷奶奶的打骂,没有感动她的事和人。
听完,便感慨,每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每个家庭有着不一样的家庭环境,有着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也反应了这个家庭。我想,她应该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缩影吧,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事情不太可能,而引导他们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老师,但一般农村学校的老师似乎也没有这个意识。
教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即使没有学过教育学,每个家庭都需要教育孩子,每个人都能对教育作出一些评价;教育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但这个改变本身就很难。所以,现在很后悔大一没有好好听课,当初对于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感触并不深,只是当成一般理论知识来学习,也不怎么思考问题,并不能理解这些老师为什么上课这么慷慨激昂,记得有一次刘艳侠老师上课时讲到她很有感触的点直接在讲台上落泪,而我和大家一样,坐在下面偷偷笑,现在想想,好笑的不是老师而是我们。
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好一位老师,但自己也在慢慢努力。上个学期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孔老师给了95分,第一次认为自己对得起老师给的这个分数,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七家村这个普通小学,我就为一个三年级的男生尝试了特殊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幸运的是效果还不错,一个从不和老师同学交流,不写作业的孩子,在我的手语课堂上学了手语、抄了歌词,还对老师笑了。
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留守儿童,但幸运的是外公外婆很爱我,尤其是外婆,外婆在“共情”这方面做得超级好,她好像能理解我所有的烦恼,爸妈也会经常给我打电话,爸爸很慷慨大方,妈妈则永远是那么温柔体贴讲道理,当然,我妈在理解他人这方面也做得不错,从我哥什么事都只愿意和我妈分享就可以看出来。
最后想说,教育很难,希望自己好好珍惜剩下的两年大学时光,不管以后当特教老师还是普通老师,或者当不当老师 ,都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知识一定要丰富,只有理论知识丰富了,在自己实践时才不会手足无措,不会误人子弟。当然,也感谢让我上个学期就有所醒悟的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06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