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也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china-China团队自7月14日至7月28日在淄博和宁波两地开展关于以陶瓷为载体,探寻“一带一路”中国形象中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推广及发展的调研。此次文化调研,目的在于通过齐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对比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深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意义以及历史贡献。
走进淄博博物馆,探寻陶瓷历史
传播陶瓷的前提是了解陶瓷,7月15日下午,团队成员为了解陶瓷的发展历史,进入中国博物馆。通过参观馆内历史遗迹,我们发现齐文化与陶瓷文化早在古代就有了不解之缘。对于淄博而言,淄博陶瓷是古老的汉族制瓷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淄博是我国北方的早期的制瓷中心,早在北朝时期淄博地区已开始烧制瓷器。齐文化具有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特质,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淄博陶瓷造型浑厚古朴,色泽绚丽多彩,瓷身的图案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面貌、娱乐活动等。
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心中的中国符号、对中国符号的了解途径和认可度,我们询问参观者是否对陶瓷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对陶瓷的传播的建议,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只知道淄博陶瓷历史悠久,但并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在电视、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多宣传陶瓷这一中国符号。
走进中国陶瓷馆,寻觅陶瓷踪迹
7月17日上午,团队成员进入中国陶瓷馆进行参观学习。一进入馆内,就能感受到进过几千年发展的陶瓷所拥有的魅力。馆内的展品皆是陶瓷,只不过形态各异,用法各异,有做茶具的一套陶瓷杯、做观赏用的花瓶、做欣赏用的陶瓷小人等,直接而形象的展示出了淄博陶瓷种类的丰富多样。淄博中国陶瓷馆分陈列展示和经营销售两大部分,陈列展示的有从淄博出土的文物、淄博收藏的现代作品,而经营销售的部分可以现场制作陶瓷,让游客直接体验陶瓷的乐趣。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发现有许多爱好陶瓷的人士和在学校组织参观下的小朋友在欣赏陶瓷,他们或许对陶瓷的看法不一,但却有着同样的好奇心。随后,我们根据提前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询问参观者是否对陶瓷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对陶瓷的传播的建议,所有人都十分配合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询问过后,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人对陶瓷的了解是由于当地的陶瓷发展历史悠久,同时希望政府在以后的宣传过程中能够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淄博陶瓷企业发展,传播陶瓷之美。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建言献策,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陶瓷作为当地文化的受喜爱程度。
走进青瓷故里,调研一带一路
7月24日china-China团队走进宁波余姚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进行调研。上午,团队成员整理好问卷、介绍信等证明资料,从宁波市区出发,来到位于通济桥畔的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进行调研。博物馆的整体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木制建筑,全体成员首先进入二楼展厅,馆长陈国桢向团队成员介绍了馆藏越窑青瓷精品及它们背后的故事,瓷器按照时代发展陈列,代表了各朝代的瓷器具的时代特点。他向我们介绍到,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越窑是“母亲窑”,在古代海底乘船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越窑青瓷,青瓷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流通商品和中国符号。
随后,他还表示馆内的许多精品瓷器都被借出,其中馆长陈国桢的19件藏品在故宫中展出,作为一个民办博物馆,他在乎的不是得到利益的多少,而是为了宏扬越窑青瓷文化。在交谈过程中,他推荐我们去参观河姆渡遗址,它表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我们如果在现场能看到许多破碎的陶瓷碎片,感受其来自远古的呼唤。
在结束游览博物馆一行后,我们将采集的信息和调研的问题进行整理。在馆内志愿者们与馆长进行热情的交流,积极探讨与越窑青瓷相关的问题。当提及青瓷历史,馆长将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娓娓道来,馆长表示,起初激发于对收集陶瓷文物的热爱,后来陶醉于钻研青瓷背后的文化底蕴,因为在陈馆长看来,它不仅是中国古文化的再现,更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而且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所有的文化内涵和遗留给后代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是无可替代的。而陈馆长这一收藏就是三十余年。陈馆长表示现在很多地域性文化需要依靠更多可观性的方式,大力宣传出去。不仅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新青年一代宣传传统文化,更需要当地政府对越窑青瓷这样的地域性文化的大力支持。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感受陶瓷的魅力,致力于探寻“一带一路”中国形象中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推广及发展,尽管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但拦不住中国当今发展之势,中国强,则一带一路得以继续发展,中国符号得以传播远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15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