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于火车晚点,中午12点,我们北京化工大学“京津晋蒙”实践团一行九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呼和浩特。来到宾馆稍作修整后,我们就来到了马头琴艺术博物馆,在这里,我们采访到了布林老师和胡格老师两位大师,了解到了关于马头琴和呼麦的许多知识。
布林老师,又名布林巴雅尔,是马头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马头琴艺术博物馆中,布林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边带我们参观边向我们介绍了其中三个展馆的内容。通过布林老师的介绍,我们对马头琴的起源与发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布林老师介绍: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因为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在蒙古语中称“潮儿”,它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流传于民间。马头琴是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非常适合演奏蒙古长调。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马头琴进行了多项改革,除了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外,其演奏技巧、演奏形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现马头琴音乐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与保护,发展的也是挺好的。
听完前三个展厅的介绍,第四个展厅是由胡格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与介绍的。胡格老师,全名胡格吉勒图,现任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是著名的蒙古族呼麦演唱家,也是呼麦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呼麦是一种歌唱的形式,一般人只能唱出一个声部,而呼麦可以同时唱出两个甚至三个声部”胡格老师如是介绍道。呼麦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呼麦的雏形就是人们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在九十年代时,包括胡格老师的一些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向蒙古国呼麦大师学习了呼麦的各种演唱技巧,并将这项艺术传承下来,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介绍完所有的展厅之后,布林老师为我们演奏了不同的马头琴演奏时的不同效果,有的声音高亢奔放,有的低回婉转,也有的苍凉悲壮。布林老师为我们演奏了几段,我们围坐在老师身边,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结束后,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之后,布林老师伴奏,胡格老师为我们表演了呼麦。胡格老师一开嗓,我们都震惊了,仿佛是“来自远方的声音”,低沉而又极有穿透力的声音,低如瀑布怒吼,直冲而下,高如苍鹰飞鸣,悠扬致远。我们实践团中有一人学过二胡,对马头琴的演奏也很感兴趣,希望尝试一下,布林老师也是非常耐心地进行指导,我们也是受益匪浅。
呼麦和长调、马头琴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布林老师和胡格老师在马头琴和呼麦的传承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现在马头琴在传承方面做的挺好的,大家也都爱听马头琴演奏,但还缺少系统、标准化。”布林老师在为我们介绍时说道。而在这一方面,布林老师首次系统地提出马头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体系的理论,并在理论上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将传统与现代,民间与专业,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同时他也注重马头琴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布和那森、纳·呼和等一批马头琴艺术及教学人才,并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胡格老师也是为了传承呼麦这一文化,做了许多事情。首先,在呼麦在内蒙古草原绝迹时,去蒙古学习,并将这种文化再带回来,同时他非常重视这种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承“我的学生已经有1000个了”胡格老师笑着说道。但胡格老师也提到,现在内蒙古已经有一两千个呼麦选手,但能像自己当年那样沉下心来一学就是四五年的却很少。在他看来,传承呼麦要从科学的角度去教和学,走了样儿的传承不是真正的传承。
政府早已将马头琴与呼麦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也投入了许多进行保护。而以布林老师和胡格老师为首的文化传承人们也都努力地对文化进行改革与传承,并以自己的方式在传播文化。那我们作为大学生们,也的确应该为文化的传承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地做好宣传,了解、传播传统文化,呼吁社会各界来关注并保护传统文化,希望传统文化在今日依然能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是北京化工大学“京津晋蒙”实践团,秉非遗之志,守文化之魂,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19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