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赴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弘扬戏曲文化,振兴武汉“戏码头”
(通讯员 李思佳)弘扬汉剧楚剧文化,传承民族经典。7月24日至7月27日,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陆续前往湖北剧院、琴台大剧院、武汉汉剧院等多个剧院,深入了解汉剧楚剧艺术。与此同时,团队成员通过社区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汉剧楚剧发展现状,加大汉剧楚剧宣传力度。
据剧院工作人员介绍,楚剧,形成于清末湖北黄陂、孝感一带,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表演质朴,诙谐机趣,擅长刻画小人物见长,其剧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声腔分为“迓腔”“小调”“高腔”三大类;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入选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武汉市楚剧团”建立于1951年,2005年更为“武汉楚剧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才培养、市场开发、艺术创新为目标,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剧目,其中《狱卒平冤》《养命的儿子》《你是一条河》等剧目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杯优秀剧目奖”、全国电视“飞天奖”等国家级奖项,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获国家级奖项36人次,获省、市级奖项303人次,是一个行当齐全,艺术实力雄厚的地方戏曲剧院。
汉剧由民间来,旧称“汉调”,历史悠久,是楚地的文化集萃,也是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近四百年历史。它以南北文化相融为著,开板腔体、弦索“皮黄合奏”之先河。唱腔优美,曲调丰富,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西皮腔刚劲有力,高亢奔放,二黄腔缠绵细腻,柔和委婉,均有丰富的表现力。
汉剧角色分体系十分成熟,有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四功五法技艺独到,囊括各种类型人物。在历届全国性的艺术大赛中,剧院显示出雄厚的人才实力,武汉汉剧院新编大型历史剧《王昭君》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大型汉剧《宇宙锋》2012年受邀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并荣获湖北省首届艺术节“楚天文华大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汉剧楚剧文化,团队成员奔赴各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现场采访等方式对楚剧汉剧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戏曲作为“慢文化”的代表,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也是我们团队和广大戏曲爱好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武汉汉剧院国家级非遗创承人程良美老师以及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童文春老师。
在楚剧“悬鱼太守”四省巡演之“剧中对话”系列艺术交流活动中,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被问及“从一开始,作为一个懵懂的新生接触汉剧到如今成为表演艺术家,对汉剧的看法有没有什么转变”时,程老先生动情地说:“认识前,夹生;认识后,可爱。做戏曲这一行会受到很多委屈,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只要汉剧需要我,我仍会为汉剧毫无保留地奉献余生。凡是朝三暮四的人都很难成功,认准一条路,走下去,不可避免会遇到打击与挫折,但一定要有信念,不要放弃。现在不要脸,以后要大脸,一定要虚心学习,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团长童文春在谈及楚剧文化发展现状时,表示希望能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继续推进,一方面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年一代对戏曲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借此吸引戏曲爱好者,储备人才。他说:“戏曲文化不同于快餐文化,我们希望当代青少年能静下心来,去发掘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之美,是陈年之美酒,亦是生活之上品。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对汉剧楚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戏曲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一场场演员的演绎中,我们是看戏人亦是戏中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传承使命。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弘扬戏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是我们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21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