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这耳熟能详的曲调不知带给人们多少遐想,又诉尽了多少苦累辛酸。2018年7月22日,长沙理工大学赴益阳安化排帮文化调研团的7名学子来到了安化县江南镇茅坪村,在为期6天的麻溪排帮文化调研访谈活动中,走进排帮老人,倾听排帮故事,叙写排帮篇章。
寻访麻溪排帮之追溯划排初衷
7月22日下午,调研组成员抵达江南镇茅坪村,受到当地村委会干部的热情接待。在茅坪村老知书的陪同下团队成员来到亲身经历排帮时代的贺国云老人家中进行访谈。乍眼看出,贺老先生虽然年过花甲,但很结实,皮肤黝黑,确是一位久经风雨的拨浪之人。
贺老先生告诉我们,安化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区,蕴含丰富的竹子资源,盛产安化黑茶。为将这些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安化黑茶运出山外,运进生产生活的物资,送小孩外出上学,必须经过排帮这条尤为重要的茶道。也正是因为有排帮,才维持了借助安化母亲河资江或者与资江相连的各溪水以竹排载茶营生的水上人家的生活。运排一年四季不曾停息,最为繁忙的时候就是春耕和春节前夕,来回一趟少则十天左右,多则一两个月。水上之路凶险常在,一旦出发,风雨无阻,排帮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不畏险滩,行走于惊涛骇浪之间,勇闯鬼门关的精神。
寻访麻溪排帮之划排体验
7月24日上午,我队成员应邀切身体验了划排之乐。一只火排设有四个座位,我队成员分坐在两只火排上,排古佬站于排尾,撑着长篙逆流而上,“不唱歌来冷清清,唱起歌来姐骂人,姐你不要骂人,是秦始皇自取解忧心”,悠长似带伤感又高亢激昂的山歌,和着急湍素流,清风徐来,碧波荡漾,不远处惊现一两白鹭,与两岸疏影交相辉映,这一份幽然闲适让人陶醉,但更多的却是让我们联想到那种“危岩寒谷峡,峭壁锁长滩”的惊险刺激。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排古佬们驾驶着小小竹排,行走于滔滔江河之上,乘风破浪,历经千万险滩,走出一条联通山里山外的“水上丝绸之路”。
寻访麻溪排帮之揭秘火排制作
7月25日下午,我队成员着重采访了两位懂得竹排制作的排帮老人,得知竹排的制作过程是相当讲究的。因竹排制作中要经历至少三道火烤工序,故竹排也称“火排”或者“火排子”。据了解,首先要选当年生的尺寸一二以上的竹子,然后挑选一个好日子扎排,最后是选一个黄道吉日祭拜水神之后下水。扎竹排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技术活,包含多道工序,毫不夸张地说,扎出一只好竹排堪比一门艺术。砍好竹子后用竹篾刀削去竹子的表皮,晾放一个月后,将竹子放到火堆上烘烤,按照一定比例将其弄弯,使具有一定弧度,做出排头,而后将烧好的竹子排列穿洞,用竹篾、藤条或者麻绳扎紧,将火烤后的火排在水中浸泡三个月,这样,吸水性小、浮力较大、安全稳定的火排就制作完毕了。整个竹排的制作过程是相当肃穆的,制排期间,“妇女不得上排”,也不能从竹排上跨过,必须保持对竹排的尊敬。传说古代火排的验收也是极为有趣的,买主或雇主将铜钱撒在竹排上,缝隙过大则铜钱失,留在竹排上的铜钱就是制排的工钱。
麻溪两岸竹林茂密,溪水深浅适中,人们水性极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排帮文化也因此灿烂辉煌过。而今,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乡村公路早已四通八达,昔日的排帮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汩汩而流的江面之上,已经很少看到竹排的影子。排帮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明,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有义务不让它成为一种遗憾。谨以此篇概述本次调研活动中对麻溪排帮的所见所闻所感,希望大家能通过此篇对排帮文化有更多了解,最后衷心感谢江南镇政府以及江南镇茅坪村委会的大力支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26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