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走进水东古镇:感受入“木”三分的独运匠心
一台风扇,一阵蝉鸣,一缕清风,这是一位木雕爱好者的老友;一方板凳,一柄刻刀,一把铁尺,一块原木,这是一位木雕匠人的坚守。刀尖之上,方寸之间,悦动的可能不仅是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木雕作品,更是一位匠人对木雕不变的灵魂。7月25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赴宣城水东探访皮影团队走访了水东古镇木雕艺人徐以能师傅,在千姿百态的根雕作品中感受厚重绵长的文化底蕴。
回忆缘起 只因热爱
奇石馆位于“十八踏”顶部巷子的旁边,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时候,途经宣城,驾临水东,他走下台阶,口中数了十八下,便来到井边,品井中山泉清冽甘甜,龙心大悦赞到“此水真比得上杭州西湖里的玉泉水”,并赐名“十八踏御井”,此地也由此得名。奇石馆有两间屋子,一间用来展示奇石,一间则是徐师傅的工作间。只有几米见方的工作间,随着队员们的到来,显得更加拥挤,而徐师傅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开始他与木石的对话。
当问起徐师傅学习并从事木雕艺术的初衷时,这个已年过半百的汉子竟有些羞涩,“我什么事都干过,到了八几年的时候,突然喜欢上了这个木雕,就一直做到了现在,也没啥初衷,就是自己喜欢、热爱。”令大家诧异的是,徐师傅并没有拜师学艺,完全是凭借自己刻苦钻研木雕而习得的技艺。师傅说,开始学习的时候,完全无从下手,只能自己找来相关的书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学习,每一步都要练习成百上千遍,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以至于刻坏了多少木头他也记不清了。
虔心雕刻 返璞归真
六年前,机缘巧合之下,徐师傅在“十八踏”旁开了这家奇石馆,除了木雕以外,他还喜欢收集石头。宣城盛产宣石,而他亲自上山采集的也多为形状各异的宣石,采集回来后,不经加工,保持本色,再根据石头的特点为其雕刻底座,从镂刻,到精修,到打磨,再到上漆,无不手工完成,最后的成品就被放置在展览架子上,木石合一,浑然天成。
被问到为何不主动去推售自己的手工艺品,徐师傅说,他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而坚持木雕,他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够等待属于它们的有缘人,就像他从无数木石中选中了它们一样。“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徐师傅用一方刻刀还原了自然的真谛。
初心不改 古韵悠长
“现在电商这么火,您就没有想过利用电商推销您的这些手工艺品吗?”“我对那些东西不太了解,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再说,网上的东西真真假假,我这些手工的说不定还没有人家机器卖的畅销。”徐师傅表示,自己只想好好做木雕,不想去过多宣传,虽然小镇上也很少有人来,他做的东西也少有人问津,但是自己开心就可以了。徐师傅在与队员们攀谈的过程中,几乎都是埋头盯着镂刻的木架,刻刀在他的手上灵活地上下起舞,间或拿起原石放在底座上比对大小,间或拿起红木边角料垫补空缺,其小心翼翼、神情专注的样子仿佛在照顾自己初生的孩子一般。
“可惜啊,现在愿意做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这项技艺怕是要失传了。”徐师傅在谈到木雕技艺传承时,露出了担忧的神色,但他也说,这不能强求,对于年轻人来说,做木雕确实太苦了,况且,现在能用来木雕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少了,这些都需要解决。“对了,你们拍照片的时候,记得不要拍我的脸,现在的网络太厉害,我不想被网上的人恶搞!”木雕技艺重在恪守本心,徐师傅对木雕始终不变的心,被深刻在每一件灵魂器物之中,只愿被这条小巷、这座古镇静静传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31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