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田甜)“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花被子的意思,也有一说是为了纪念爱织很多花被子的勤劳的女孩西兰。它的代表性图案是四十八勾和阳雀花。”汪老师在西兰卡普展览厅热情地介绍着土家织锦。
7月21日,这是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三下乡小分队走进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天。为了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传承精神,小分队探访了西兰卡普继承人汪少碧老师。
汪少碧老师向小分队成员介绍了西兰卡普的历史、内容和织锦工具木腰机。它的制作工艺复杂,从织锦的编制到反复翻染,土家阿婆需要耗时半年左右。汪老师邀小队成员亲自操作,从认识木腰机上的经线、纬线、高筒、梭子等开始,在汪老师的帮助下,小分队在一挑一线中感悟土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领略西兰卡普的艺术魅力。
这么复杂的工艺如何传承呢?汪老师现在已54岁,现在一周都会有几天去旅游学院和职业学院教授西兰卡普。据悉,民族中学已申请西兰卡普课程,土家织锦将走进更多的校园,为更多青年人学习。
汪老师说:“这也是政府政策的作用,现在的传承很是缺乏年轻人,通过走进校园,我发现还是有不少青年对此是感兴趣的。我现在也在培养我的女儿,希望她能继续将这西兰卡普传承下去。”
在问及以后的计划,汪老师提到,退休之后,只要有人愿意学,她仍然愿意在家里教授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人最主要的是要静心、要耐心;这些织锦工作,需要人去真正地感受西兰卡普用颜色和色彩表现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只要热爱它,就能耐心地织好它。
探访最后在西兰卡普衣服工艺品展览厅里结束,队员们纷纷表示:“西兰卡普很具有艺术色彩,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让更多的青年人去传承这门独特的土家技艺。”
摄图 何奕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32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