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早,实践队员们乘公交车前往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在与工作人员交流之后,实践队员们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并亲手绘制了泥老虎、面具等物品,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稍后,实践队员们见到了柳腔传承者郑老师。郑老师介绍说:柳腔作为青岛地方戏,起源于即墨西部与平度交接的大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半岛,属本肘鼓声腔系统,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用四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者跟着伴奏音调往上“溜”,由此形成“溜腔”(柳腔)。
郑老师通过用吕剧与柳腔演唱同一剧目,使队员们了解了柳腔这一地方戏曲与吕剧的不同。吕剧伴奏多用坠琴。坠琴音色浑厚、高亢、柔美。而柳腔伴奏则运用更富乡土气息的四弦,指法洒脱,不拘小节。郑老师还亲自换上戏服,教给队员们兰花指等基本动作。其中一位实践队员,更是换上戏服,和老师学起了“亮相”。
最后,郑老师感叹道自从1956年成立了即墨柳腔剧团后,柳腔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名扬全国,多次应邀进京演出,得到了郭沫若、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柳腔传统剧目很多,约有120个。但目前的柳腔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实践队员们获悉,目前该剧团仅有10名演员,人才严重匮乏;剧团的办公、排练环境也很恶劣;受经费条件的制约,职工生活和演出需求也没有保障,收入难以应对正常支出。
此次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之行,不仅使实践队员们体会到了亲手制作非遗物品的乐趣,也使实践队员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非遗继承与发展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本实践队队员将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探寻非遗发展的新出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49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