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花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文化内涵
面花,又称花馍,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艺术品。它既是平常难得吃上的节日食品,又是风俗信仰的象征物,是农村群众礼尚往来、寄予厚望、抒发情感的媒介。在《左传》中记载,郑国的郑桓公在食用了由民间妇女制作的花馍后惊叹不已,便提议将这种手工艺品代替马羊等活物用来祭祀,食用的同时又起到娱乐祭祀的功能,慢慢地这种用途流散开来,成为民间节日及人生礼仪等重要场合的祭祀用品。
面花最早被用于祭祀,以后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日祝寿、婚丧嫁娶、民间送礼等等。例如,在男女青年初定秦晋之好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对面捏的“莲花鱼儿”,女方要送给男方一对面捏的“老虎”。结婚时还要蒸制“催妆馍馍”,像海碗一样大的馒头上装饰精美的纹饰,涂上花色,美轮美奂;外孙子过周岁时,外婆便要给他蒸一个“牛轭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样坚韧有耐力,长大以后能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老人过世了,当地人认为是升天了,要蒸一对大花馒头来感谢接纳死者的上天,叫“献天馍”,花丛中还要立上一只白鹤,寓意这个人“在世时像松鹤一样长寿,死后又驾着白鹤到西天赴宴去了。”
面花不论是做成飞禽走兽,鱼鸟花虫,还是牛羊鸡猪,人物造型,大多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更多地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而吉祥、平安、喜庆、祝福、和顺则是永恒的主题。总之,造型百态、内涵丰富的面花是陕西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最直接的表示,因此,有人将陕西的面花艺术冠以“民间艺术活化石”的称号。
二、面花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品几乎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面花艺术的发展也体现了饮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面花技艺日渐式微,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更限制了面花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面花的传播影响范围有限和面花不易保存有很大关系。面花由于材料和制作的特殊性,它的保存具有短暂性,运输时易碎,因此无法扩展规模向外销售。
面花文化传播的另一困扰是传承人稀缺。面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活态文化”,它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而面花技艺是靠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面花文化进步和发展的核心与纽带,因此,应当大力培养和发展传承人。然而,学习面花技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十余年的学习和摸索,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对面花文化有足够的热爱,要能耐得住寂寞,更要扛得住现实的生活压力。
面花文化传播受限还与宣传方式有关。如今虽然如意面花已经建立初步的营销网络,但向外销售的面花由于时间、距离等问题食用性大大下降,其特色无法体现,因此如何协调两者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对面花手艺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面花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面花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地丰富,因此面花艺术不能只停留在以实物为传播对象的传统形式上,应结合3D虚拟技术模拟面花的生产与制作,让受众参与亲身体验,融入其中。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VR技术,我们期待其独特的浸入感、交互感在未来能够实现对面花创造过程的全还原,使人们超越时间和距离体验面花手艺的创作乐趣。另外由于如意花馍的保存时间有限,若建立面花艺术VR体验馆,就能够在避免对面花成品的损耗的同时,扩大其传播范围,提高作品影响力。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它们在传统媒体点对点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言论和观点的自由交换,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形成一个融合自我和社会的自媒体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面花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以面花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构建交互立体的全方位传播渠道。
我们可以在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网站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App为主打平台,加以辅助性宣传,通过模拟面花制作的3D场景,提供给用户一个体验面花文化的渠道,同时开设私人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以有关面花文化的小游戏进行宣传,更好地吸引线上用户关注,内外联动,通过对面花艺术的介绍、制作手艺的交流、探讨,以及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的讨论交流建立了一种公共、开放、包容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并将面花艺术进行二次设计与装饰、旅游纪念品等相结合,通过市场化焕发其生机和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50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