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祯蔚)7月20日清晨"重温革命传统,聚焦扶贫攻坚"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党员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实践调研团前往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参观汪家老宅,走访贫困户,了解扶贫落实情况等调研活动。
参观扶贫新村,感受村庄变化
大湾村新建的居民安置二层小楼整齐、簇新的伫立在新修的马路边,不远处村民的老旧危房已经被陆续弃用。村民也开始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里还建了公共卫生间,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卫生,更方便。走在大湾村的马路上,实践调研团遇到两位在凉亭里乘凉的村民。实践调研团的队员们走上前去和村民们交流,询问他们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来大湾村时的情景以及这两年间村子里的变化。哑巴奶奶用咿咿呀呀的语言表达她的激动之情。老爷爷讲述当时情景时嘴角上扬,眼睛不禁成了弯月状。
在凉亭中和村民们进行短暂的交谈后,热心的汪达开边和实践调研团的队员们聊天边带领实践调研团参观扶贫新村,感受两年来村子里的变化,汪达开脸上一脸幸福。实践调研团了解到,目前大湾村全村有291户,3521人,其中151户为贫困户。在新建的32套安置房点看到大部分贫困户已经入住。
参观扶贫新村时,汪达开带领实践调研团来到他家。他家住上了两层的"小洋楼",用上了现代化家电,骑上了自行车。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据实践调研团了解,大湾村贫困户分配安置房的标准是无房,一户一宅,房屋等级属于危房的家庭才可以申请入住。
参观汪家老宅,感受文化底蕴
实践调研团参观完扶贫新村后来到了汪家老宅,遇到了村民汪达伟,和汪达伟进行了亲切交谈,了解其生活状况。汪达伟告诉实践调研团,他家出了三名大学生和一名研究生,有一位子女在合肥工业大学读研究生。汪达伟讨论子女时喜悦溢于言表。汪达伟家不是贫困户,所以依旧住在汪家老宅里。他家里陈设简单,厨房里用着传统的柴火灶。当问到村里的改进之处时,他说道,要是搞个活动室就好了,方便我们娱乐。
走访贫困户,了解扶贫情况
实践调研团来到因病致贫的汪能保家中,询问汪能保的健康及生活状况,汪能保说道:他去年胃癌开了刀,切除了2/3的胃,现在只能进食稀的东西,也不能干体力活。汪能保简单质朴的语言说出了生病的无奈。实践调研团了解到,汪能保享受到了"351"政策,真真切切体会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好处。
汪能保告诉实践调研团,他和老伴育有两个孩子,大女儿目前在合肥工作,小儿子10几年前车祸去世。每年假期大女儿一家人都会抽空回家,大女儿听说他不喜欢爬楼梯,还特意给他买了沙发床,放在一楼,方便他晚上睡觉休息,以免他爬楼摔倒。此次他的新房总价11万块,其中7万是政府安置专项资金,1万是危房改造,其余的3万来自他家的旧房面积补偿款。
汪能保边和实践调研团交谈边带着实践调研团参观他的新家。从汪能保口中得知,2017年10月开始,贫困户就陆续搬到安置新家。安置新家是两层楼的平房,一楼有客厅和厨房,二楼是卧室,卧室里面有卫生间,方便老人上卫生间。但是汪能保表示非常怀念自己的老宅,还是想回到自己的老宅居住。
在走访的最后,汪能保带领实践调研团来到了他的老宅。汪能保家历代都居住在大湾村,家里祖宗传下来的老宅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实践调研团走近这个小巧的四合院时,院墙和房梁上已经满眼青苔、荒草。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走访,并在陈泽申家的院子里,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离开汪能保家后,实践调研团来到陈泽申家。陈泽申热情地邀请实践调研团到他家里坐,向我们讲述当时座谈会的情景。据实践调研团了解,陈泽申属于支出型贫困,缺少劳力,因学致贫。为了帮助他脱贫,县、乡政府2014年利用互助资金帮他安装了光伏电站,2015年所得的3000元收入一半用于还款,一半作为收入。2017年,陈泽申家的3亩多茶园进行了流转,除了流转费用每年1600元外,未来他打理茶园还会增加收入。今年,他家的收入和2016年相比,增加了许多,并且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在走访的最后,实践调研团在他家院子里进行了合影留念。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短暂的相聚就又要离开。走访完四家农户后,实践调研团就要出发去下一个目的地。或许这次走访不能给村名们带来质的变化,但是实践调研团可以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精准扶贫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为脱贫攻坚贡献微薄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60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