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理学院低年级党支部赴“京津晋蒙”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宣告一段落了,相关的实践宣传工作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从北京到天津再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共七天时间,每一天都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细细回味。
此次实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弘扬中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母校的甲子校庆献礼。在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民族艺术文化灿若繁星。有的因为传承不当而昙花一现;有的则经过历史的淘洗,传承至今依旧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名长期学习理工科的学生,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知之甚少。但在这次京津蒙之行中,我们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参观艺术馆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北方地区的非遗文化,同时也为华夏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深深叹服。这些非遗文化如何得到合适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民间艺术家,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秉非遗之志,守文化之魂”是我们由衷的心愿。
这次我们的社会实践采录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影音资料,每一天的行程都是满满的干货。在北京地区,我们通过访问民间艺术家了解京燕风筝、鸽哨等传统手工艺品;造访国家京剧院领略京剧的魅力;探访李闽剪纸博物馆学习新写实剪纸艺术。在天津地区,我们探访古文化街并重点了解了泥人张、吹唐人的非遗文化;在杨柳青镇领略多姿多彩的杨柳青年画。在呼和浩特,我们拜访了演绎马头琴与呼麦的两位大师,倾听他们的演奏。可以说每一种非遗文化都精彩非常且各具特点,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总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1.这些传统艺术都起源于民间艺人,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孕育产生的,并且因地制宜发展出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比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民间雕刻艺人,大运河的疏通使得年画材料品质提升,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呼和浩特的呼麦唱法则是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过程中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而逐渐形成的。
2.这些传统艺术或是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或是与脍炙人口的其他古典文化相结合,在民间的沃土中生长,逐渐发展成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同时也具有多重社会价值。比如天津的泥人张泥塑常取材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蔚县剪纸也取材《白蛇传》、《闹天宫》等民间传说。可以说中国的古典文化与传统艺术交相辉映,古典文化以传统艺术为载体,通过非纸质的方式更加生动地讲述故事;而传统艺术因为表现了著名的古典文化也变得更易被人们接受、更易推广。
3.在新时代下,继承传统固然重要,但非遗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新写实剪纸艺术便是传统剪纸艺术创新发展的一个典范,李闽先生另辟蹊径,将剪纸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现代京剧也尝试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如与意大利合作《浮士德》戏剧等,推陈出新。
4.传统艺术是与时代一同发展的,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现代京剧的创作便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现代京剧取材于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发展事件,如《横空出世》、《生死契约》等,歌颂国家与社会的进步。这类创作往往更贴近新时代下人民的生活,能够引发更多的共鸣,同时也是后辈人了解那个时代的有效途径。
5.现存的非遗文化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与保护外,更需要人民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觉醒。非遗艺术是起源于民间艺人、取材于民间故事、发展于人民群众的艺术,由此便奠定了其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基调。那么人民群众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和支持就尤为重要。非遗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宣传也要亲近百姓,也就是俗称的 “接地气”。
此次社会实践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除了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非遗艺术本身,还有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老艺术家们了。在北京,我们第一个拜访的老手艺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吕铁智老师除了手艺玩得妙,还常年致力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只为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在天津,我们有幸见到泥人张世家的第六代传人——张宇先生,他承担着泥人张传承的重任,自幼学习彩塑技艺,其作品色彩纯雅,栩栩如生。还有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第六代传人霍庆顺先生,内蒙的呼麦、马头琴传承人胡格老师和布林老师……大师们大多都平易近人,尽心给我们讲解,他们的一席话让我如沐春风,同时也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正因为有了他们,灿若明珠的非遗文化才一代代传承下来,生生不息。
最后,这次实践还让我认识了一群才华横溢又工作尽心的小伙伴。我们整个团队在实践宣传中分工协作,在突发情况面前共渡难关,让整个实践活动得以高效而顺利地进行。
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的道路却没有终点。我相信,这些诞生于华夏土地的非遗文化将会成为我们骨子和血脉里的气质。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仍然是我们每个人的重任。秉非遗之志,守文化之魂,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65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