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来自福建省厦门大学“溯文”暑期实践队的10名学子做客京西皮影非遗园,追寻喧嚣时代下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坚守。
公交车停在了北京市海淀区白水洼东路附近,天气虽热,但这里远离嘈杂的市中心,反而带给人一种安静和镇定。根据导航,“溯文”实践队一行十人沿着林荫小道走到尽头,来到他们慕名已久的中国京西皮影非遗园。
一位负责人接待了实践队一行,并带领我们参观园区。
在详细参观前,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非遗园的结构,京城古楼的建筑风格,不同功能的展馆、工作室以及剧场有序坐落其中,显得十分规矩。
身高不足1.4米,长着一张娃娃脸,却有着成年人的沉稳。以上就是对带领我们参观园区的向导的合理描述。她是一位袖珍人,龙在天皮影剧团在建团后招募了许多袖珍人演员,这位向导就是其中之一。
向导首先带我们走进京西皮影体验馆。里面各式各样的皮影展品让人应接不暇,皮影的题材涉及古代寓言和现代动画。队中海外留学生对这些精美艺术形式都赞美有加。走出体验馆,我们一行来到了京西龙在天皮影艺术馆,皮影艺术馆就好似一个皮影历史博物馆,每一间屋子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件展品就像一位历史的诉说者。
向导为我们介绍着各地皮影的艺术特色。袖珍人这个群体的自卑感在这位向导身完全没有表现,她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和从容。龙在天皮影剧团接收袖珍人演员以来,为他们培训皮影技巧,让他们登台演出,给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机会,让他们原有的羞涩变成了变成了自豪与自信。向导为我们相继介绍了陕西,北京,河北,湖南,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皮影戏及其艺术特点。看着橱窗里面的活灵活现影人,我们感叹皮影匠人的心灵手巧。
走出古香古色的皮影艺术馆,走进京西皮影园最深处的一处建筑,建筑门上的牌匾写着“皮影戏创作基地”,这里应该是皮影戏制作匠人们的工作室。里面有三个房间,从左到右依次是影人绘画,舞台布置,影人雕刻。我们走到皮影雕刻师傅桌前,师傅颇有耐心的给我们讲解了皮影的雕刻技巧。离开工作室前,看到了师傅握着刻刀的手。指尖挤出了老茧,学徒时被刻刀误伤的疤痕也依稀可辨。令人感叹“好一双匠人的手啊”。
向导热情的邀请我们到皮影剧场的后台观摩。几个袖珍演员练习着皮影唱腔,另外几人手握操作杆在比划着动作。听说他们在排练一部大戏—《海与哪吒》,我们一行十个外行人看到袖珍演员如此熟练的操作,内心十分震撼。
记得来北京之前,队长对我们说,一定要采访到龙在天皮影剧团的团长王熙女士。我们想着此行的最大目的,跟随向导来到王熙女士的办公室。办公室的窗台上放着几摞皮影的影卷(皮影剧本),影卷采用古老的装订方法,摆得密而整齐。王熙女士亲切接待了我们四位负责采访的队员,我们针对现代皮影的传承,龙在天剧团的发展对王熙女士做了一个简单的访谈。
谈吐间,我们都被王熙女士坚持非遗传承和助力残疾人(主要是袖珍人群体)的就业和自我发展的初心所打动。还记得访谈前作调查时看到过王熙女士对发展皮影的三个愿望:1、让皮影走上世界的舞台。2、让皮影表演上一次春晚。3、在100所大学里建立100个皮影剧社。王熙和她的丈夫林中华先生以及他们的龙在天皮影剧团正在实现这三个愿望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结束采访前,王熙团长提到大学生是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为非遗的传承增砖添瓦。说到这里,我们一行的队员们都感觉肩上责任重大,也感觉不虚此行。
半天的实践活动以实践队队员与王熙女士的合影留念圆满结束。“初初相遇,只觉静好淡雅。慢慢细品,才知内里芳华。”非遗的现代传承是一场耐心和恒心的接力。
我们走进他们,我们欣赏他们,我们助力他们,我们永远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77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