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忆改革历程,体味人民不断开拓创新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灵活变通的思想意识,7月23日至26日,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安徽省凤阳县社会实践团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开展参观考察与调研走访活动,切身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成就。
当年农家 重温时代的记忆
小岗村“当年农家”茅草屋,坐落在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搞起大包干的地方。1978年的那个晚上,为解决温饱问题,在安徽凤阳县东部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实施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实践团成员参观“当年农家”茅草屋合影
“当年农家”以保留下来的茅草房为基础,真实再现了大包干前后农村部分生产和生活的一些场景,通过与今日小岗村发展的新旧对比,反映出农村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走近沈浩 铭记先辈展未来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农田和工厂,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与高堂。”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
2004年,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凤阳小岗任村官,期间,他帮助小岗村修建公路,引进资源,集中土地,为党的事业,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们请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沈浩同志答应了,他没有因为城里优越的环境而动心,而是继续扎根在小岗村。
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职6年,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沈浩精神流传于世,为新时代的政府人员做了当之不让的表率。
“大包干精神”敢为人先勇创新
为了纪念和弘扬大包干精神,凤阳县于2005年兴建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以详实的图文资料,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再到发展的全过程。
团队成员正在参观大包干纪念馆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自发订立了“分田到户”的契约。正是这个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小岗农民越雷池的这一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或许也不会如此迅速地展开,农村经济或许还会在迷茫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聆听与感悟 立足小岗看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故事
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了当年十八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国品老先生。当年十八位签订“生死契约”的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在世的仅有十位,严老先生今年也已是78岁高龄,但说起40年前按下手印搞起“大包干”的经过,他依旧是慷慨激昂。
团队成员在聆听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国品讲述农村改革的故事
队员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到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历史背景,小岗村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勇敢的创举,而如今,我们更需要将这种“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永远铭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85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