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文化故乡·百姓故事”暑期实践团队成立于2014年9月,成立至今,累计开展文化传播志愿服务数十次,先后荣获校“十佳团队”、“优秀团队”,并成功入选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力好项目。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今,随着国家“三农”工作的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培育“三风”、乡村振兴等政策逐渐落实。此次,文学院“文化故乡·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秉承一直以来信奉的“以继承弘扬传统非遗文化、助力新农村建”宗旨,创立了以浙江省新农村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以龙游县横山镇新农村人民为对象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并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和传媒特色,积极寻求各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带来实际效益。
龙游县横山镇地处浙西金衢盆地北面,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重点登记在册的有540处文物,涉及古民居、古窑址、古桥、古墓、古遗址、新石器时代、古塔、古井、化石等。实践中去达的天池村、腰塘边村和志棠村,都是富硒之地,荷花产业链庞大,古建筑保护力度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较为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7月6日,团队成员率先来到腰塘边村,对还存在的古建筑进行了访问,并共同采集关于文化礼堂附近古建筑的文化故事,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据采访得知,腰塘边村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种植荷花和外出务工。但近年,腰塘边村实施了村庄整治项目、农网改造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贯彻落实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改革,使得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将“新农村”与古建筑文化遗产相结合,发展旅游业,这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物质生活,还促进了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家风文化的推广也起到一定作用。
实践团队第二日来到了志棠村,志棠古街中央、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荷花台吸引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南宋年间,京城名医志棠先祖带回野生湖泊成功试种。明朝时,精通地理风水的邵世金以耕种莲田的犁头形状来规划、设计志棠村庄分布及街区走向,布置了十八个犁头形为村庄道路交接口,并在志棠中心街区的犁头上建造了一座八瓣荷花须弥座的荷花台和一张方形石桌。犁头寓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能不断耕耘、翻陈出新、振兴家族。荷花台寓意子孙做人要像荷花一样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方形石桌则成为子孙平非说理的平台,意为村庄和谐美丽。”这是志棠村建造地理志之一。因为年代久远,政府对古街里的古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建和修缮。红色灯笼,黑色牌匾,青石小巷,木制雕粱。幽幽古街,似江南女子般安静温婉。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表明,志棠村的新农村建设重视打造品牌古街,传播古街历史故事,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打动众人。“传承”也变成了大部分店铺的宗旨之一。将上一辈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药理文化等珍贵文化合理继承,让游客切身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
除了政策和文化内涵,实践团队还从人文家风方面挖掘新农村建设背后更多的故事。在天池村,团队对龙游县保存下来的明代最大型建筑“三槐堂”进行探究。据考证,始迁祖王烽为避战乱迁至此地。《王世家谱》载,王氏外出做官都以儒士、教谕、训导为主,因世代书香门第、人才辈出,被誉为儒家子弟。“儒大门自然村”之名也由此得来。移迁至此的王氏家族为官清廉,颇受当地百姓尊敬爱戴,廉洁家风也被流传推广。随后进行走村探访工作,在受访问的众多人家中,许氏民居另人印象深刻。民居中有一位90多岁的李奶奶一个人生活在此处。白日即使房内较昏暗,还是不开灯,靠日光照亮整个房间。炒菜时,盛水也是小心翼翼地拿小碗舀上一瓢。“节俭”的优良品德风尚是被现代社会所看重的。致力于从人文家风入手,深入古建筑文化,更能打动人心,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实践团队经过多天的实地考察,了解三个村镇的风韵文化。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在校所学的传媒专业知识,同学们为当地拍好一个片子,写好一首村歌,纪录一批百姓故事。用“三个一“工程为当地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团队秉承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宗旨,坚持着弘扬先进文化的目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帮助在校大学生回报社会,助力新农村建设,将广泛传播正能量与自我素养提升融为一体,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础,努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86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