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往事,也是它的未来。上海作为影视文化的发祥地,文化的激流在这里碰撞、喧哗,卷成巨澜。改革开放以来,带着时间的镌刻,上海的影视文化也洗尽铅华,呈现一番全新的面貌。7月16日至23日,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寻迹影视”暑期实践调研团的成员奔赴上海,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区影视文化的变迁。
采访实录及问卷调查 中青网通讯员 郑亦佳 摄
16日至21日,小队成员分组分别在静安公园、影视鉴赏教育中心等地进行了采访实录以及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有不少热心市民接受了采访。
静安寺街访过程中大爷热情高涨 中青网通讯员 郑亦佳 摄
街访过程中,一位六旬大爷的回答给实践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爷虽年岁较长,可说起话来言辞犀利却又不失风趣幽默,讲到热血沸腾时更是手舞足蹈,甚至当场表演了几幕自己最喜欢的影视剧中的场景,十分精彩。大爷称自己偏向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改革开放初期《开天辟地》等许多好的影片看得自己心潮澎湃,然而现在很多影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些许误导,他希望能多播一点倡导爱国倡导和平的影视节目。这位可爱的大爷身上那种爱国主义精神让队员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团队成员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厅留下合影 中青网通讯员 牛恒博 摄
22日上午,顶着台风冒着大雨,实践小队的成员们来到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也是华语电影的根脉所系。在百余年的电影发展史上,上海电影曾创造过辉煌的文化成就,博物馆从“百年辉煌”、“荣耀瞬间”、“国歌诞生”、“灿烂金杯”、“影史第一”五个侧面,展示了百年上海电影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这里,队员们观看了电影文化发展史,并根据前几天的调查结果着重了解了《开天辟地》《南征北战》等电影作品。《开天辟地》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巨片,与其它重大题材相比,该片有自身的特点,影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史诗式,全景式,是一幅纪实性的历史画卷。观看影片之后,实践队员们还了解了李歇浦、郑君里等电影大师。郑君里导演的影片在人物刻画、场面调度、镜头处理,以至细节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他对电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而作为一个演员,在荧幕和舞台上,他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善于把握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他的作品,富于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代。
参观博物馆并进行深入探讨 中青网通讯员 曹梦晗 夏佳琦 摄
经过深入的探讨研究,队员们对影视文化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发现,相比之下,当今的影视作品缺少了一份对市井百态的洞悉体察,从而少了一份真滋味。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同样,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提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本次社会实践不但让成员增长了知识,丰富自身的阅历,更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如今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正经历着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而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90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