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四日,实践团来到了程集镇堤头村,这里的农户有着丰富的跨区作业经验。村民说:“外出作业,一小时就能得80块,一天搞10多个小时,就有1000块了。我加入了农机合作社,之前社长带头外出服务,主要收秸秆,最远到过湖南益阳,但是太辛苦了,有时还会有拖欠账款,所以现在不经常外面去搞了。”
队员采访堤头村农户王建清 冯书琴摄
农户王建清的沃得收割机 冯书琴摄
八月五日,团队来到程集镇永洪村。农户王世顺,一位有着三年收割机作业经验的农机手热情地告诉队员:“村子里有机子的不多,而且家里也有农田,家里的忙完了外面的还哪有生意可做?所以一直在本地搞。这儿种一季中稻,9月收,搞1个多月,最忙的时候会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露水下来了就到第二天再搞。一亩地就要15元油钱。”师傅说3年干下来只是赚回本。在外打工比在村里务农收入高一些,但现在父母老了,小孙子也要人照顾,就回来开始做农机服务。永洪村另一位王昌洪大爷也是村里的农机手。观察团找到王大爷家时,大爷正在打理超市,大爷说现在正值农闲时节,差不多一二十天后开始收中稻。“镇里的外地队伍一般来自河南、江苏。去年来了300多台,待了七八天。去年下雨很特殊,大的农场需要抢收。”王大爷如是说。
队员采访有3年收割机经验的农机手王世顺 杨威摄
实践第四天,团队走访了程集镇四车村,对当地农机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实践团对当地五位农机户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当前的农机服务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访谈中,多位农户主要使用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在本村内进行农机服务,服务费用每亩六七十元。服务订单主要依靠村内熟人关系网络获得,当地农机服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非竞争性。此外,农户指出,当前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农机公司会设立维修服务点,农户只需联系服务点就可以及时对农机进行检修,并且在实践中维修队积累了大量经验,能够对故障进行深入的排查检修。实践团了解到,当前国产农机相比于进口农机性能仍需提高,使用两年后农机故障频率较高,在农忙季节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农事,造成不便。农机购置补贴熟知度较低,多数农户仅知有补贴,但不清楚具体金额。此外,农机的维修费用较贵,少则三四百,多则近千元,并且零部件购买渠道相对单一,机会成本较高。针对当前农机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农户希望国家能够在农机补贴、技术操作、农机研发方面给予较大支持,提升农业机械的有效性,为实现农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队员与指导老师在农户带领下参观农机 杨威摄
实践最后一日,观察团来到一弓堤村,由于村里唯一一户农机手外出看病,需要中午才能回来,为了解村里情况,队员们开始采访雇佣过农机手的农户们。村中有三四千亩土地,种有水稻、大豆、棉花、玉米等作物。陈学建师傅告诉队员,村里大部分土地上的作物都是外省跨区作业队伍收割的,从八月底开始陆续到村,抢收一个月左右。村中比较了解农户田地情况的中介人,在农户和跨区队伍间牵线搭桥,安排进村农机的数量和类型,协调最终的收费标准。由于村里人比较相熟,陈师傅更愿意选择本村的农机手来帮他作业。与陈师傅不同,农户邵六远家中的作物多是由跨区队伍收割的。跨区作业队伍使用的机器总体上比本地作业的农机质量好,大多是进口的机器如日本久保田,而且收费比本地便宜些。
等到周师傅回家,已经中午12点了,队员们不顾辘辘饥肠前往采访。周师傅家有两台收割机,一台旋耕机,是村里唯一的农机户,积累了十多年的农机服务经验。周师傅原在荆州沙市卖豆腐营生,后因经营模式改变不得已回乡开始农机服务。周师傅告诉队员,跨区作业队伍与本地机手之间一般不会发生冲突,因为村路较窄,跨区队伍一般不会来此作业。并且村里人彼此认识,也互相信任,每年都会有老主顾上门。十几年来,收费由50元/亩涨到70元/亩,但由于油钱上涨,总体收入涨幅不大。农忙时会雇人一起开收割机,一般300元/天。遇到倒伏的田地,大多跨区作业队伍收费昂贵,但本村农机手的收费不会太高。维修也很方便,直接电话联系经销商服务人员即可上门维修。当地农机局为新手提供有偿农机培训,200元/次,课程结束会发放农机驾驶证。采访后周师傅带队员参观了家中的收割机和旋耕机,并比较了老机器和新机器的性能。
队员采访周维江师傅 刘新宇摄
周师傅的旋耕机 刘新宇摄
周师傅的收割机(旧) 刘新宇摄
周师傅的收割机(新) 刘新宇摄
经过5天的调研,队员们直言“实践出真知”。平日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只有亲身经历、深入了解才可知晓。“勤读力耕”伴随队员调研之旅,求知之花盛放于田间地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92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