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镇南头山坐落于小镇外围,虽不很高,站在上面却也可以俯瞰大半个小镇的面貌。庄严的六霍起义纪念塔矗立其上,山间松柏之中安葬着革命烈士们的英魂。石塔与石碑被安置在这小镇的一隅,仿佛是在静默地守护着一方的安宁祥和。
七月中下旬,我作为安徽师范大学赴独山实践团队的一员,来到六安市独山镇参加为期八天的特色小镇文化调研活动。实践期间的走访调查令人收获颇丰,而这当中特别难忘的是参观六霍起义纪念塔。
(静穆的六霍起义纪念塔 鲍学智/摄)
穿过“独山苏维埃城”石坊,就来到了独山红街。街道两旁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古朴气派,方砖铺就的路面干净整洁,多处历史革命旧址至今仍被完好地保留在红街之中。离入口不远处,就是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的“六霍起义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等资料,向人们讲述了那段光荣悲壮的革命史。
沿着红街一直向西,就到了六霍起义纪念塔所在的南头山脚下。陡峭的石阶通向最高处的汉白玉塔,塔体中间是象征英勇革命者的圆雕头像。但我们没有径直登向山顶,在注意到山间松柏掩映之下的红色墓碑之后。从山脚到高处,远望去是一片苍翠,近看才发现山体上整齐安放着一排一排的革命烈士之墓。每一块红色石碑上,都镌刻着牺牲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或许,这是因为战士们曾经舍身战斗,甚至什么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又或许,这些战士因为共同的信念凝聚在一起,使他们超越了个体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革命军。这些烈士,很多都牺牲在20岁左右的年纪。正是一生中最富有希望和活力的时候,而他们,却选择为心中的理想,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想到革命先辈们经过浴血奋战、殊死抗争,才最终取得了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心中自然而然地涌起无限崇敬之情。这种敬畏感不断升腾,于是让人愈发觉得革命者的崇高。然而,在偶然发现一束放在墓前的白色鲜花后,心中又如梦初醒似地在崇高之外升起真实的亲切感来。这位战士,以及其他无数的革命牺牲者,也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他献上鲜花的,或许是年幼懵懂的孩童,心怀敬意的青年,血脉相连的亲人,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但不管怎样,还有东西在继续传递着。战士们牺牲了,但共同留下的精神和信念像火炬一样被接力下去。
之前在独山镇政府进行采访的时候,项目办主任熊啟徽告诉实践队员,当地的中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参观红色革命旧址、祭扫六霍起义纪念塔的活动,以此教育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感恩生活,展望未来;企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也会定期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以加深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当地政府根据现有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
(独山镇六霍起义纪念馆 鲍学智/摄)
在社会层面,我们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具体到个人,更应该注意如何使用好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如果只是把它视为应该封存在玻璃罩子中仅供瞻仰的宝物,那么失去根基的精神之花终会枯萎;但如果将其转换成精神养料并继续传承,那么红色的火焰将生生不息。
我们需要用语言文字、图片实物来记忆历史;需要修建纪念碑、保护旧遗址来寄托崇敬和哀思。但有形的纪念其实是手段,传承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让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价值,才是真正的目的。这是我在六霍起义纪念塔下看到那束白色的鲜花后所明白的。
(参观革命遗址保存完好的红街 鲍学智/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92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