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站,这个隶属于民政部门的机构,在盛夏七月未来之前,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我的印象中,可能就只是救助流浪汉、乞讨的、或者某些特殊群体等。实践的一周慢慢为我揭开了她的面纱。而除了救助工作的“酸甜苦辣”之外,这里同样有着一群拥有着微笑的最可爱的人。
在这个关爱天地里,有外出受困的一般群众,有四处流浪的乞讨人员,有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有懵懂未懂事的未成年人,也有身染多种疾病的特殊群体。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接触的是整个社会上最底层的人员。就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群最可爱的人亦是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厅值班、机动出员、档案整理、护理看护等等。每次交谈的朴实的话语和绽放的笑脸,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对职责的守护。
“您觉得对您来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印象深的事情很多啊。”刘亮科长伸手细数着,“就比如当时四川来了两个既有肺结核、艾滋病也有甲肝这些传染病的人,当我们做好了各方面的防护工作之后,来回开车五千公里,联系好当地救助站将其送回。还比如远至东北漠河的一名男子,浑身浮肿,皮肤溃烂还带有一种臭味,这也就是传说的‘丝虫病’,北方罕见,长江以南地区才能医治。不过人都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在这样糟糕的情况下,我们救助站的一行人亦是开车六千多公里的路,从九月三十当晚开始算起,整整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人员的护送。”
听着小故事,看着科长的小感慨,内心也受到了牵动。
我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喜欢听经验者的故事奇谈,几次采访正好满足了我对救助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疑惑。这种随时准备出发,准备随时出员救助的工作正是我国救助工作给予底层人民最大的关怀,正是这种“底线”的存在,才得以使人们感受城市的温度。日臻完善的民生救助体制,不断升温的人员关怀行为,让每位受助者在绝境中拥有了触手可及的“最后的稻草”。
往往是平凡小事中见伟大。最普通的岗位也有最发光发热的人儿存在。护理看护的阿姨正是最好的代言人。除了负责每天楼层房间卫生清扫之外,也要负责受助者的日常起居。可能生活之久,我们并不会感受到这些日常小事的重要性,可是当我们翻看相册看受助者从一进站的长发丛生、衣衫褴褛到即将归家的头发整洁、整身清洁,感化人心的不只是受助者自身的变化,更多的是隐藏在这份美好背后的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青年的我们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而在岗位上的他们值得被称作是一份份“最单纯的小美好”。用最朴实的心态去塑造每一位受助者的美好,去创造每一个家庭的团圆。
嘿!我的朋友,假若你也有幸来到救助站,你是否也会被工作人员的勤恳所感染,你是否也会被救助工作的美好而感化?假若你也有幸不经意之间看到救助站的宣传片,你也是否会被片内每位受助人员的巨大变化而喝彩,你是否也会为那一声声归家的“娘”泪目?
我想答案是一定的。
嘿!朋友,假若你有幸见到救助站的他们,记得带上我们的祝福,带上我们大家的感谢,告诉他们,他们亦是最可爱的人!
(撰稿:“温暖同行”社会实践团苟晓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18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