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自身眼界,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年大学习”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学习之路——赴革命旧址延安杨家岭和枣园,学习革命精神。
聆听革命故事,牢记初心使命
上午,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至1947年期间开展革命活动的住所——杨家岭。进入杨家岭旧址,实践团成员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央大礼堂,这里曾经召开过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完成了三个历史性任务: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鲜艳的党旗挂在两边,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大厅内摆设着代表们坐过的木质长椅,置身其中,让大家仿佛进入“七大”会场,在这里,中共的核心层领导权威、思想权威、组织权威得到了全面确立和整合。从此开始,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走出中央大礼堂,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当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在这里召开,轰轰烈烈的文艺整风运动就此开展,一批批反映工农兵生活斗争的作品如雨后春笋陆续诞生,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新民歌《东方红》、秧歌剧《兄妹开荒》等。
杨家岭革命旧址重要的研学地点还有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朱德旧居等。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到:“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那一间间朴素的窑洞,一张张陈旧的石桌,一件件简陋的陈设,都给实践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团指导老师荀新文副院长说:“伟大的领导人就是在这样阴暗潮湿的窑洞里废寝忘食,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历史使命。这种艰苦奋斗、不畏劳苦、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便是延安精神”。
感慨岁月变迁,弘扬工匠精神
当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驻地离杨家岭较远,而许多问题需要毛主席处理,相距较远,为了避免来回奔波、争取时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驻地——枣园。枣园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环境清幽,交通方便。走入枣园,园内草木茂盛,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清凉。话语间,一条渠映入眼帘,这条渠叫幸福渠,1940年由边区设计厅工程师丁仲文设计,当地群众集资与政府资助共同修建而成的。这条渠历时78载,但仍然在排水泄洪、灌溉园林中承担重要角色,面对现在城市排水设计缺陷、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相比幸福渠,当代土木学子应有所启示,勤学苦练、夯实基础,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设计出历久弥坚的惠民工程。
枣园窑洞运筹,革命战争帷幄
穿过枣园,延安时期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一起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雕刻惟妙惟肖。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供了思想保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的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枣园东北处的半山坡上坐落着毛主席旧居,中共“七大”会议工作也在此筹备。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毛主席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在枣园时期,毛主席呕心沥血的研究了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高度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勤学领航青春,奋斗成就梦想
研学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进行了问卷调查,采访了一位当地的阿姨。通过与她的交流,成员们了解到她虽然生活在延安,但还是会经常来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她对实践团成员说:“延安精神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它属于过去和现在,更属于未来,属于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正值青春的我们,拥有梦想,敢于筑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理想是用来实现的,让我们用青春的斗志,来实现个人理想,用集体的力量去成就中国梦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39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