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秸秆还田第一线 山威麦浪清流诉民声
秸秆还田引领大趋势 农业面源污染存疑虑
《齐民要术》有言“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如何处理作物收割后遗留的秸杆早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自从1999年国家颁布《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后,秸秆还田成为了主要处理秸秆问题的方法。在一些水田(麦稻轮种田)种植地区,即在麦子收割之后,麦秆需粉碎、还田,之后进行深耕;为了下一步进行水稻的插秧过程,需要抽河流的水灌溉田地。在此过程中,麦秆会在田地里腐解,产生有机酸、酮、醛等有机物,当地百姓称之为沼气。那么秸秆还田有何利弊?秸秆还田与农业面源污染有多大的关系呢?秸秆还田会不会对周边的地表径流造成影响呢?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麦浪清流”调研团于8月10至16日来到了两个水田(麦稻轮种田)种植大县——济宁市鱼台县、临沂市郯城县,走访两地农业局、环保局,采访村镇农民,深入基层一线。
肥料还是污染?农业、环保两局有话说
团队先来到了具有“江北鱼米之乡”称号的山东省鱼台县。鱼台县地势低洼,河流纵横,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位于南水北调重点地区。其东临南阳湖、昭阳湖,有京杭运河、东鱼河、新老万福河、复新河等大小河流17条;且鱼台县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极其符合团队研究地区的选取标准。
8月10日,团队实地走访了鱼台县农业局和环境保护局。上午团队来到鱼台县农业局,生产科田科长详细介绍了当地秸秆还田的具体过程与它对附近地表径流带来的影响。田科长提到,因为鱼台县地势较低洼,若插秧结束后遇到降水,为了防止淹苗就要及时将田地里的水排向周边河流,此时麦秆在田地腐解,产物会随水排出带来河水异臭和富营养化等不良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政府也成立了稻田回水综合治理办公室,并设有3个回收站回收秸秆,而处理秸秆还田水污染的路还很漫长。下午,团队则来到鱼台县环境保护局,与刘主任进行了交谈。刘主任指出,秸秆还田后期腐解后,沟渠相连,连通河道,排灌往返多次就加剧了水污染。谈到解决方案,她说,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生物质发电实现秸秆的全部利用,然而目前面临高成本的问题;其次就是最大化解决对水质的影响,目前也在不断探索试验,试图通过建设小湿地、生态沟渠来缓解水污染。
而临沂市郯城县的情况则与鱼台县大不相同。8月14日,团队同样来到了郯城县农业局,与多个资深的农业技术员进行了交流学习。会上,团队了解到,郯城县是水稻生产大县,同样采取一麦一稻的耕作方式,且机械化较高。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郯城县的田地地势较高,且由于土壤具有自净能力,在水分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条件下,矿化力可以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同时土壤颗粒也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因此不会造成较大污染。王主任指出,自己来到郯城县农业局三十年,见证了郯城县的土壤有机质从当年的0.8提升到1.6,土壤肥力大大增强,使作物产量更加稳定,这与实行秸秆还田密切相关。
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两个县的较大差异不禁引发了队员的思考。秸秆还田的产物,是肥料,还是污染?这极大地取决于产物的排与不排。若秸秆还田产物能在田地里,且田地较干旱,则它将成为土地的重要肥料,且郯城县农业局的王主任指出,不可单纯用数字来衡量它作为肥料带来的增产,因为土壤肥力增强直接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并非作物的产量。但是如果地势低洼或遇涝天,若是采取直排,就会对河流产生全年累积性的影响。可见,环境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切不可一概而论。
深入基层走访第一线 问卷调查发现新问题
虽然两个县在地势上不同,排灌工艺迥异,但是队员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了两地的一个共同点,是秸秆还田的一个小漏洞,却是污染的大问题。团队于8月11日、15日分别走访了鱼台县唐马镇和郯城县杨集镇,访问了两个镇的政府,同时在村镇上发放了问卷。在与农民的直接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在耕地中存在着一些角落是收割机器无法到达的,需要人工割麦,而这些麦秆就很容易被农民直接打捆扔进田地附近的沟渠里。这个“小动作”则会极大地造成沟渠异臭、异色、油膜、富营养化等污染,且影响是全年性质的。对此,团队采访了两镇政府人员,其中唐马镇的张书记表示,每年的秸秆还田时期,镇上都会监督当地的河流和沟渠,如果遇到以上情况会立刻组织将麦秆打捞上来,比起前些年这种情况已经有明显的减少。
在两镇的街头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秸秆还田的必要性,许多农民纷纷表示,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附近河流的水质已经有明显的改善,粮食产量也有提升,让人欣喜。即使是面临一些秸秆还田带来的问题,政府也采取积极的方法来解决,绝不因噎废食。
大事小事天下事 民声才是首要事。队员们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坚决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志在得到农民真实的想法,探寻解决问题有效的方案。队员们希望在实现“麦浪”与“清流”合二为一、农业与环保合而并举的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队员们与农民一起,与政府一起,感受麦浪的清香,聆听河流的诉说,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出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山东大学威海麦浪清流调研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46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