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修河之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修水县“三年脱贫”攻坚战正在这个全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纵深推进。7月8日至13日,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一行19人来到修水县何市镇,响应“全国农学院助力脱贫攻坚工程”号召,围绕“助力精准扶贫、聚力乡村振兴”主题,宣讲中央精神、进行调研访谈、提供农技指导、关爱特殊群体,深入开展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谱写新时代农科高校师生报国兴农情怀和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奋进之笔。
唱响伟大时代 面向群众广泛宣讲
今年是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联合实践行动期间,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组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通过易拉宝展板、宣传手册和理论宣讲等途径,在田间地头、在镇村广场、在社区农户、在中小学校向修水县何市镇当地群众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改革开放40周年奋斗的历程、辉煌的成就,唱响伟大新时代、传递青春正能量。
通过朴实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广泛的宣讲,更加深化了基层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更加增强了基层群众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获得感,更加坚定了基层群众跟总书记走、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发挥专家优势 立足产业农技帮扶
农业产业是修水县何市镇的支柱产业。联合实践行动期间,营队邀请江西农业大学林业专家吴南生教授、畜牧专家舒邓群教授、果蔬专家周庆红副教授分别深入何市镇火石村、郭城村、松林村产业基地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油茶、生猪、西瓜的种植养植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发放作物种植模式图等科普宣传资料,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增产增收。
通过专家教授的“把脉问诊”,对当地的油茶指出了种植密度过大、灌溉设施不完善、修剪整形和清理杂灌不到位、病虫害预防不足等问题;在夏季防署降温、母猪夏季屡配不孕、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降低养猪成本、猪场疫病防治等方面对当地生猪饲养提出了专业化的意见建议;针对当地反映的西瓜植株发病严重和二茬瓜难以保证的问题,专家建议将大棚覆膜由有滴膜改为无滴膜,将余留的植株采用更新栽培争取获得较好的二茬瓜产量,尽量采用吊蔓栽培增加种植密度和减少病虫害发生。
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讲解、现场的示范,解决了困扰种养殖户多年的问题,诠释了农大专家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村大地的“顶天立地”报国兴农情怀,弹奏了农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新时代华美乐章。
倾听扶贫故事 深入基层调研访谈
修水县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是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九县的中心,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是山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修水县认真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按照“五个坚持、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响“三年脱贫”攻坚战。联合实践行动期间,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年学子深入修水县何市镇火石村、郭城村、松林村,面向农业合作社、乡镇企业、农户和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问卷调研、深度访谈,了解当地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倾听当地群众讲述政府真扶贫、扶真贫具体举措和一线扶贫干部感人精准扶贫故事。
在此过程中,建档贫困户年近八十岁的熊石庆老爷爷家的扶贫故事让学子们印象深刻。老人家老年丧子,老两口多年重病缠身,常年药石绑身,日子过的很是清苦,但两口子积极乐观,在他们脸上经常能看到明艳的笑容。
他们说:“现在政府扶贫政策好啊,像家里头养的鸡鸭每只都还有额外的补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哩!每个月有相应的养老补助,医保也能报销大多数医药的费用,家里的地虽然不种了还能租出去,每年还能收点租金……我们两老靠门口的这块菜地,种些茄子、辣椒、豆角、白菜……这每天的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其他也就不用太多操心了。”
听到熊石庆老爷爷的这番话,学子们感慨万千。“国家的扶贫政策真的是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乐观纯朴的生活态度也深深触动了我们,我们这些大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就这样,学子们通过体味百家故事,经过为期3天的问卷调研,完成农业合作社调查问卷共6份、乡镇企业问卷3份、农户问卷75份、村级问卷3份。
关爱特殊群体 助力乡村文化兴盛
修水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87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就有20多万,与其他劳务输出县一样,修水县的儿童和老人留守现象比较突出。
联合实践行动期间,营队师生来到何市镇火石村中心小学,面向留守儿童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组织留守儿童“微心愿”征集认领活动。在何市镇敬老院,青年学子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开展晚辈亲情陪同活动。在镇村广场,营队还带来了《厉害了我的国》《红海行动》《战狼2》等红色电影,丰富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47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