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无锡运河文化:江南水弄堂

作者:陈慧玲

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该市南长区,它以清名桥为中心、古运河为轴线,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2007年年底,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修复后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了运河的历史文脉,成为“运河畔的露馆”。

“运河畔的露天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位于无锡市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河交汇处的清名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修,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长43.4米,宽5.5米,高7.4米,是大运河沿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桥梁之一。

  清名桥下,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伯渎河。伯渎河又名伯渎港、泰伯渎,它西枕运河、东连蠡湖,长43.5公里,相传乃泰伯所开。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伐齐、晋,开通了一条“吴古故水道”(即江南运河),伯渎河是这条水道中极为重要的一段。

  “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无锡市文化遗产局有关负责人章大为说,隋代初期,重新疏浚和拓宽了此段河道,并在城区新开凿了一段运河,使江南运河无锡段成为沟通南北的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无锡市实施古运河改道工程,改道后的新河道绕开古运河,使古运河失去了原有的航运功能,成为城市景观河道与泄洪排水河道)。明清时期,由于大量粮行堆栈在运河两岸集中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

  这种繁荣可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中窥见一斑。我们从清名桥上放眼望去,在沿河1.6公里范围内,仍保留了大量白墙黑瓦的古建筑,它们以古运河水弄堂和南长街、南下塘为骨架,垂直呈鱼骨状分布。

  行走在南长街的青石路面上,迎面而来的是朴素而富有韵味的老无锡生活方式。作为大运河无锡城区段景致的精华,南长街是吴文化、运河文化和工商文化的交相辉映之处。而跨塘桥至南水仙庙的1600米步行街,则是整个街区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古董艺术品一条街、民俗工艺一条街、丝绸一条街……

集诸多人文景观于一体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悠悠古运河穿城而过,撒落下无数历史文化珍宝,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则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

  据有关数据统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现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文化遗产之多、质量之高,在古运河两岸城市中屈指可数。更为难得的是,街区内文物遗址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诸多人文景观于一体,品类十分丰富。

  为传承运河文脉,2007年年底,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工程首期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整治“一河一区”、打造“两桥景观”、启动“三馆建设”、恢复“四宅原貌”、修建“五条道路”、打造12个旅游节点。

  其中,对街区南长街两侧民宅的改造,是此次保护性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章大为介绍,南长街两侧江南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历史最久的有400多年,房屋鳞次栉比,前街后河,家家都有砖石码头通向河中,不少人家干脆将支撑房屋的木、砖、石柱伸入河中,成为“枕河人家”。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明清建筑风格,修复工作始终恪守“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除一小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被拆除重建外,3/4的建筑都按原貌保留了下来,“即使是拆除重建的房子,也根据原主人回忆老宅的样子,并参照老照片、邻居家的房子来建设,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原貌”。

  目前,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运河西岸部分已全部完工,东岸部分正在加紧推进,一幅“江南水弄堂”的文化风情画卷正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砖瓦曾是“小无锡”的大招牌

  离开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我们沿清名桥下的大窑路拐个弯,便来到了砖窑的世界——无锡古窑群遗址博物馆。

  该博物馆展厅总面积3000平方米,陈列着各类砖制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是在大窑路窑群遗址的基础上建成的。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无锡市南长区,窑群始建于明初,有砖瓦窑108家,分布在大运河东岸大窑路沿线和伯渎河南岸,长约1.5公里,曾有过“城南一望满窑烟,砖瓦烧来几百年”的盛况。

  作为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无锡砖窑几乎与无锡“四大码头”同时产生,为诸多历史名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如南京城墙所用城砖,就是无锡生产的。

  “明清时期,无锡砖瓦不仅供本地建筑使用,更是无锡兴盛一时的外销产品,成为‘小无锡’的大招牌。”附近居民说,1930年法国人在查桥(无锡郊区一地名)修教堂时,就曾选用浙江、苏州和无锡的方砖进行破坏性试验,结果无锡的砖一举夺魁,建教堂用的方砖全部选用大窑路的砖。

  如今,这些老窑大多已被拆毁,只残存了40余座,较为完整的不到20座,它们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60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三下乡随想

回望过去的十四天,就像是一场梦,一场雨将我们迎来宁乡,另一场雨又将我们送往家乡。回头,是我们十三个人相伴十四天的小院,在这个小院里,连那只叫点点的讨厌的小猫似乎也值得怀恋,…… 谷小君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公管学子助力校地共建,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本周,公管院学子继续深入橘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师大社区和新民路社区参与校地共建社区助理志愿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

表彰树榜样 进步砺前行 文学院参加聊城大学学生表彰典礼

为充分彰显优秀学子的卓越风采,发挥先进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励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4月2日,文学院参加聊城大学…

沈阳城市学院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本网讯(校团委牛康莉)2025年3月26日13时,由沈阳中心血站联合我校举办的无偿献血活动于南楼成功开展。活动开展期间,广大师生…

新乡工程学院“清明追思·薪火相传”网上祭英烈活动

春风拂柳念英魂,清明时节寄哀思。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引导青年学子…

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专题宣讲活动顺利举

为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领悟革命精神内涵,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3月8日下午,南京审计大学“澄园先锋”…

最新发布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8月25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哈尔滨站)活动参观了位于哈尔滨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中午13:30,参加此次活动的成员统一乘车前往731部队罪证遗址,14:00抵达目的 …
焊接科创团队进行机器人仿真
2018年8月27日至28日,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管板焊接机器人三维定位”暑假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团队继续来到山东大学焊接实验室,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焊接机器人运动仿真建模的实验。27日上午9点许,团队全体成 …
加强体育锻炼,保障身心健康——小橘灯支教调研团开展趣味运动会
小橘灯支教调研团开展趣味运动会…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实践团队赴无 锡古运河开展“走两千年大运河,寻新
运河保护。解放以来,无锡市历届政府都重视古运河的保护,但由于诸多因素及历史局限,古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始终不尽人意,存在着重防汛、轻人文,重外围、轻城区,重新建、轻修复等倾向。最具原生态风貌。在 …
广东医科大学梅花香服务调研队赴文化之乡——广东省梅州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灯塔工程”的号召下,广东医科大学梅花香服务调研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情定梅花香,医普惠客家”为主题,前往广东省梅州市雁洋镇开展包括义测、宣讲、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力争服务乡村,回馈家乡 …
打响最后一站——湘大学子赴雨湖区人民政府
打响最后一站——湘大学子赴雨湖区人民政府(通讯员:马甜 金洁)8月27日下午,湘潭大学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三下乡”暑期调研团去往实地走访的最后一站——雨湖区人民政府。因为湘潭市内两所高校湘潭大学、湖南科 …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走近古运河 感受运河文化
近日,江苏无锡商院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走近古运河沿岸展开了“走近古运河,感受运河文化”运河忆的活动。   活动从清明桥开始,在清明桥,队员们通过对无锡古巷的考察,感受其昔日的繁荣与昌盛。 …
大国工匠
匠心,是指能工巧匠对自己的作品倾心竭力,而花费的精妙的心思;匠心,是指社会公员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所倾注的时间与精力。 ————题记…
情系乡村教育,传递浓浓爱意
  情系乡村教育,传递浓浓爱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乡村教育振兴实践队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 …
石雕打造禅意茶空间
(通讯员 张洁颖 张明阳)惠安雕刻技艺发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刻技艺在不断更新,石雕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加,无匠堂,将石头雕刻成茶具,实乃创新类石雕产品的典范。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