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针万线心不倦,沧桑不过曾少年
编辑人:张沐兰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图片来源:开旭摄
在蜀绣的历史上,有一群人被称之为“绣爷”,他们都是七尺男儿,却穿针引线,伏案女红,创作出了诸多传世超凡的蜀绣精品。时间过去,“绣爷”这一名响早已消失于民间,而彭世平,一绣,竟就是14600天。
1、彭世平专访(影像记录:开旭,访谈记录:宇宁)
当我们准时出现在彭大师的工作室时,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他沉着亦沉重的背影,他正在专心致志地为《芙蓉鱼》做最后一次的装框检查,眼睛游走在每一丝缥缈而细小的线头上。身着普通的短袖衬衫,衣服有些褶皱的他看到我们,点头腼腆地笑着说:“不知道你们要来给我拍照,我今天可能有点忙哦。”
2、彭世平大师的工作
彭世平的作品早已享誉界内,为人却有着与大师身份不大相称的谦和与低调。
装裱工作正式开始。彭大师说,这幅作品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初稿设计时的一点小失误导致整幅作品画心与装框尺寸没有计算精确,在考虑了诸多解决方案之后,他决定借用“绫边”的形式来装裱,一方面可以不失美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呈现出与以往绣屏不一样的风格。只要和专业相关的事,他似乎都有用不尽的经验和智慧。
半个小时之后,装裱的工序还停留在绫边的测量和剪裁上。为了这次装裱,蜀江锦院生产部经理汪平师兄也亲自来给彭大师打下手。“这个活路啊是最麻烦的。”彭大师嘴里时不时地蹦出一句简短的话,眼神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手里的活儿。
看得出来彭大师对这幅作品的尽心程度,全程亲自整理绫边、抹胶、涂匀,有时候汪师兄已经做过的工序,他还要亲自再做一遍。几次进出自己的工作室,拿出各种不起眼的工具捣鼓起来。不时有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进馆的游客驻足围观,却丝毫不敢轻易言语。工作中的大师,严谨得让人心生敬畏。
两面的绫边终于都装好了。彭大师再次检查绣面,又重新拿出尺子复测绫边的宽度。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汪师兄终于感到有点累了,半开玩笑地说到:“不行了,眼睛累了,看不清了。”彭大师却没有抬头,不紧不慢地说:“不着急,不着急,慢慢来,慢慢来。”
待修整完毕,彭大师与汪师兄将装裱的专用玻璃整块抬上去,绣面承受压力之后,他却发现其中还有微浮的线头,直见他镇定自若地将绣面翻转,运针从背面把线头带了出来。断断续续往来的工作人员就像是这场装裱工作的时间记录者,他们再次转到彭大师面前时,都不可思议地说:“装裱框画好麻烦啊,这样一个早上就过去了!”彭大师听了,笑笑,轻描淡写道:“有时候还要一整天呢。”
3、彭世平大师的勤勉
午饭时间一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陆续离开觅食。彭大师和汪师兄这边却停不下来——由于加装了两面绫边,算上胶布的厚度,这幅作品要比原来厚出许多,原本的绣框竟然装不进去!
彭大师显然有点失望,又不甘:“不行,再弄下,这个做不好,我也是心头不安!”汪师兄递给他一杯水,他咕咕吞了,我们才意识到,几个小时间他竟滴水未沾。
午饭时间,彭大师和汪师兄带我们去了附近一个小区里二楼隐藏的小面馆。虽说离博物馆不过几百米距离,但彭大师走起路来却雷厉风行,我们几个年轻人完全跟不上,小跑一段跟上了又马上被落下。
等面的间隙,终于有了一丁点时间,他说:“有时候也会从家里带饭过来,不然就是吃面,吃面嘛快一些。”彭大师的时间,永远用在工作上面。老板上好面,我们刚把面拌好,他却已经吃完,“抛下”瞠目结舌的我们先回博物馆了。
为了解决刚刚那个难题,彭大师再次灵机一转,这回,他用了一个非常“笨”的办法——刮框槽,通过增加框槽的宽度为绫边挤出空间。刮槽的改刀是他临时跑去博物馆对面的五金店买的,一阵喘息未停,又一阵摩擦声在角落寂寞地响起。
历时五个小时,无数次的测量、剪裁,刮槽、打磨,这幅《芙蓉鱼》终于被成功装裱进框里,当画框立起来,这时的彭大师才终于有了笑意:“疏能跑马,密不透风。“也直到这时,我们才惊奇地听说,耗费了这么多的精力,彭大师装出来的竟是一幅他徒弟的作品。
忙完装裱,彭大师终于能够坐下来继续自己的新作——双面三异绣《芙蓉女古蜀情》。不断有行人透过工作室明亮的窗户驻足观看。他习惯把画稿放在距离自己左手边两米开外的架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唯一没有退化的就是他的眼力了。“对于蜀绣工作者来说,眼睛是很重要的。为了更长久的创作,一定要保护好。”
由于特殊情况,彭大师今天要提前下班。
七月的成都,阳光恶毒,街巷也浸没在一片刺眼的白光里。走出博物馆,大师往随身的包包里一摸,掏出一顶白色棒球帽戴上,整个人一下子萌感了许多。一个普通人,走在一条普通的街道上,这时候,他与他生活的城市终于融合成了平凡的景致。
彭大师每天都从博物馆走到“中医大省医院”搭乘地铁回家,脚程将近20分钟。我们快步走加小跑都跟不上他的速度,细心的他时不时回头看一眼,等一等掉队的年轻人。
待我们气喘吁吁跟上了地铁,细心的彭大师却气定神闲的拿出纸巾擦拭汗水。“每天赶地铁很累,但是可以锻炼身体。从地铁走到博物馆20分钟,一来一回就是40分钟,我就不用每天去散步了。”
这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一片寂寞的老社区,每条街道都有好听的名字,落虹桥,惜字宫,书院街,天涯石……倚着府南河,绿树成荫,光影斑驳,满满都是老成都的生活气息。而彭大师的家,就在大名鼎鼎的康二姐串串附近。路过一个菜市场,各种卤菜香,在街边的小贩那买一把葱子,彭大师似乎一下子还原成了那个再普通不过的居家男人。
这是一处再通常不过的居所,白墙、木门框和木吊顶,典型的九十年代装修风格,因为时间长了,有些墙体也露出了斑驳的痕迹。不同的是,这里那里,眼所能及,总有各种尺寸不一的蜀绣作品作为点缀,不以为意般告诉来客这处房子别样的身世。
彭大师的妻子早已准备好了满桌的冰镇水果来招待我们。几杯香茶,若干闲话,离开了工作的地方,彭大师似乎瞬间变了样子,他的话变得多起来,神情也松驰下来。而一旁的妻子,时不时看着与我们聊天的彭大师,眼神中流露出爱意和崇拜。
4、彭世平大师的家庭生活
四川人大都喜欢搓麻将,彭大师也不例外。“每年嘛,可以和家人、朋友搓上那么三、四次,过年一次,清明节一次,偶尔哪个朋友家里有喜事去吃喜酒可以偷闲搓一次,一年五次就是上限了。”相比打麻将,他还是更喜欢看书,都是和美术、刺绣相关的书。
“要说平常有空的时候做什么,那就是刺绣。蜀绣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彭大师家里的阳台就是他的绣台,阳台房顶上架着的满满都是绣架,年老的已经有三十几年了,“这些老伙伴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丢掉的,我们这辈,我们的上一辈,心血、努力都在里面了,丢不得啊……”
被问到平时喝什么茶的时候,彭大师这样回答:“只要能提神,对我来说就是好茶。”彭大师虽爱喝茶,对茶却不是特别挑剔,为的只是提神醒脑,在绣架上多绣几针。
阳台角落,悬挂着彭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证书,令人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郑重与仪式感。“以前还年轻的时候就腰间盘突出,为了治愈,自己尝试很多民间办法,去吊单杠,硬是把腰骨推直,好是好了点,但是过程,那真是痛苦!”大师面带微笑的说着,我们却一时间无法接话。“现在上年纪了,照理说该休息了,但却闲不下来了,回到家里,照样是绣。这几十年,太累了,但要我现在停下来,我不甘心。”五十几岁的彭大师,已经满头华发,旁边坐着的妻子风韵犹存,却只比他小三岁。
5、我们的道别
“这是几十年的习惯了。”从小耳濡目染而爱上蜀绣,到了现在终成一代大师,彭世平却不愿停,不能停。“我做蜀绣几十年,仍在不断学习、创新,希望在传承的基础上可以开创出以前没有的。”“每天都要绣,不是怕退步,是一种习惯。”“以前绣,下意识地会炫技,现在绣,懂得收,懂得放,要舍得、离得、弃得,创作艺术作品和过去单纯的绣画是两码事,针法技艺已经没人拿得走,怎么给作品放进灵魂才是我现在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情。“
临别时与彭大师夫妇道别,关门的那一刻,看到的是彭大师一脸笑容灿烂。
一个如我们父辈一般年纪的手艺人,14600多天以来,每天都在针线之间游走,从这幅作品到另一幅作品,只为守住一份最朴素的技艺。一针一线间,他绣尽华章,千丝万缕中,却未觉沧桑了曾经少年。
活动地点:四川成都
编辑队伍:蜀绣小分队
此文为转载,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6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