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贾岛诗狂,张旭书癫,米芾好石,今有痴迷于非遗的“陕西非遗百科全书——王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的队员们在参观西安群众艺术馆时,有幸与王智老师结缘,当时该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得知团队成员的来意,便为大家隆重推荐了王智老师。“王老师调查非遗成痴,常年奔赴在抢救非遗保护的第一线,也很乐于向大学生传授非遗知识。”提到王老师,他们的脸上满是敬意。
今天,晚上九点钟才结束工作的王智老师来不及吃饭就匆匆赶往团队成员所在民宿,队员们对王智老师的到来感到欣喜,同时也为第一次见到这个大人物而紧张,想说的话早已在心中排练了一百遍。王智老师很随和,聊起天来就像好久不见的老友。也很爽快,一番简单的聊天之后,便直奔主题——非遗。
图为王智先生与队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武孟达摄
说起非遗,王老师便滔滔不绝的为大家讲述了他的非遗故事。如群艺馆的工作人员所说,王智老师不仅常年奔赴在抢救非遗保护的第一线,还致力于非遗的宣传和保护。仅在2017年,王智老师关于非遗保护的演讲就开展了103场。他反复提到一句话“人人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是的,非遗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非遗保护不是某个人的事,也不是仅靠政府出资保护的,而是需要全民去了解,去传承。
王老师自称“草根专家。”他说“时代进程发展的很快,有很多非遗文化也逐渐在消失,有很多非遗传承人他们被埋没在偏远的山村,有很多年纪已经特别大了。便需要深入农村,走访调查。”非遗文化,展现的是老百姓的生活,需要深入生活,才能掌握生活,所以,为了保护非遗,连续十五年,王老师走了3000多个村庄,真正的做到了阅万卷书,行万里路。
得知启为创新团队是做非遗调查,王智老师提出:非遗传承与保护是为了凸显和传承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并非市场化价值保护,若精神价值不存在,即无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团队的调查以小见大,调查并非走走形式,需要成员们去深入了解,探究其潜在的精神意义和价值。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团队成员们在调查前应做足准备功夫,对后期的实地调查也会有帮助。最后,对于团队调查的项目,王老师逐一为团队成员介绍各项目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
王智老师一直为成员们讲到凌晨两点,使成员们受益匪浅,他告诫大家,不仅要热爱,更要敬畏自己的文化。他那种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永不停歇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位团队成员。这是一份极致的热爱,这是一种做到极致的坚持,做到极致即为道。
图为王智先生与队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武孟达摄
向这位优秀的非遗专家致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73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